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桃坡大王洞地理实习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桃坡大王洞地理实习报告

桃坡地区、大王洞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江心亮 实习时间:2011年5月14日——5月15日 实习地点:桃坡和大王洞 总实习目的:通过野外实习,认识桃坡,大王洞的地质概况和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图。掌握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技能,激发学习实践兴趣. 总实习内容:桃坡地区地质地貌观察,大王洞喀斯特地貌 实习工具:实习指导材料、罗盘、地质锤、野外记录本、记录笔 实习一:桃坡地区地质构造简介 本区地层单元属扬子地层分层,自奥陶纪至三叠纪均有出露,发育良好。本区构造运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前震旦纪——地槽阶段,主要发生皖南运动一幕、二幕。二是震旦纪至三迭纪——准地台发展阶段,本阶段印支运动使准地台盖层发生褶皱,伴有大量酸性花岗岩侵入。三是侏罗纪至今属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此阶段发生了燕山、喜山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强烈。 桃坡实习目的:①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 ②该区不同地层岩性及演化史③六峰山Cu矿形成原因 本次探究的地质构造:褶皱:1.两个向斜:①潘家桥②华督岭2.一个背斜:自来山;几条断裂(主在采石场附近区域) 本次考察方法:采用穿越法即横穿整个地质构造 实习观察点: ㈠新开路:处潘家桥向斜西北翼,自来山背斜东南翼,轴线向NE55°~60°;【由此追溯地层: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褶皱核心)~志留系~泥盆系(彼此连续交替出现,勾连不断)。】;该点主为泥盆系地层上统D3五通组D3W,以石英,砂岩,杂色砂页岩为主,中偶夹杂赤铁矿;岩石以硅质胶结,抗风化能力强。 ⑵新开路向前:泥盆纪岩层(中下统D1-2茅山组D1-2m)出露,主为石英砂岩,此处为一逆断层,用罗盘测得岩层产状为:走向约NE76°左右,倾向SE174°,倾角SE88°。 ⑶公路旁某电线杆处:从出露的岩石看应属于志留纪时期形成的砂质页岩,为黄绿色,质地细腻,由此可推断在静水环境下形成,页岩因成分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硬度,此处硬度较大,可推出是还原反应。此处构造为背斜谷,两边为单面山,究其成因主为核心部位有一层石英砂岩外壳,且较厚,又因石英砂岩质地较软,顶部裂隙向下侵蚀,掏空内部,引起崩塌。 ⑷由公路前进路旁岩壁:由出露的岩石观察可见岩性为紫红色裂纹灰岩,向上泥质增多,在浅海环境下形成,主为氧化反应。 ⑸自来山背斜核心位置①.首先可见滑坡,呈半环内凹型,明显见滑坡体,滑坡壁;主要因为人工修筑公路开挖坡脚,引起坡体不稳使上面土壤,植被失去支撑,经暴雨冲刷形成滑坡。 ②此处为自来山背斜核心,从滑坡体下壁出露的岩石来看主要为奥陶纪石灰岩形成于海洋环境中(浅海大陆架,深度大于200m),是此区地层最老的地点,据地层厚度估算该地可能曾海拔一度高达6000m左右,单经亿万年不断侵蚀风化成为现今高度。 ⑹白洋小水库:该处地层为志留纪,岩石属志留纪S下统S1高家边组S1g,以黄绿色松散沙质页岩为主,中下部为倾斜褶皱,上部为砾石,顶部有风化沉积。可见该处先受内力挤压发生褶皱,后在河流中下游沉积作用下发生沉积。 ⑺华督岭?:轴部在华督岭断裂线,轴线走向沿NE55°延伸,核部最新地层为三叠系,自核部向两翼地层分别为二叠系、石灰系和泥盆系,整个向斜构造向西南扩展,向东北收敛,两翼地层、在华督岭汇合,形成内倾转折端,西北翼翼角较缓,东南翼翼角较陡,常见岩层有直立、倒转现象,本向斜在地表构成向斜山地。从岩石上看,石灰岩中有燧石结核(sio2),这是二叠纪地层独有的标志。 ⑻采石场:该处为牵引构造垂直向断层,三叠纪地层,由于强烈构造运动,在以石灰岩为主的人工削平的山壁上清晰可见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正断层。 ⑼六峰山CU矿:六峰山铜矿位于华督岭向斜西北翼;泥盆纪地层。该矿品位很高,含CU量高达30%左右,主要以CUCO3,CuSO4等成分为主。 ⑴贫矿变富矿原因:①原生:位于断裂带上,与褶皱平行,由于中生代燕山,印支运动造成大规模岩浆入侵,主成分为黄铁矿(FeS2),黄铜矿(CUFeS2)等,但品位较低。②后生:风化,淋溶,电击,富集( 黄铜矿氧化作用形成硫酸铜、硫酸铁,硫酸铜向下淋溶,经电击,再富集形成块状分布的铜矿,主要为灰铜矿,蓝铜矿,斑铜矿及孔雀石等),而铁矿则停留在地表,由褐铁矿(Fe2O3)形成一层“铁盖”,成为发现CU矿的重要线索。 ⑵开采时注意问题:重金属污染、地表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 实习二:大王洞地区实习 概况:大王洞地区位于北纬30度21秒,东经117度15秒附近,境内南高北低,神仙河发源于南部边界海拔593米的棺材尖,北流经大王洞(洞口海拔135米),伏流2000米至大王洞(洞口海拔65米)流出地面,自大王洞以上,流域面积3.34平方公里,发育了以喀斯特漏斗,地下河及缓丘为主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 实习观察点: ⑴盘山公路对面:可见一喀斯特漏斗,长约50~60m,宽约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