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问与智慧、论美教案
“学 程 导 航”课 时 教 学 计 划
教学内容 学问和智慧 共几课时 2 课
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理清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难点: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
学
资
源 1、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故事
2、摘抄文中对你有吸引力的词句,并能尽可能的理解其含义 预
习
设
计
根据拼音写汉字
陶( )读课文,找出文中 主备人: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
学生了解作者。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1969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2.找出文中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
[参考:6句。最后一句。……]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
(1)读文章的第一节,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与“智慧”。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3) 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参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解说学问和智慧的概念的不同;第3、4、5、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离不开学问,二者相辅为用,只会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自然而然的归纳全文,作者站到了俯视问题的高度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2节,回答问题。
第1段要证明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问与智慧中,作者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段“世界上……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是从______来论证观点的。
作者在文中说“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 在第2小节中作者只举了泛例——两种人,你能各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两种人吗? 2 课
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
学
目
标 1.加深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懂得智慧比学问更重要的道理。
2.分析品味记忆文中警策睿智的语言。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学习多种论证方法
难点:
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
学
资
源
对文中名言警句的理解 预
习
设
计
1、完成“课前思考”2、4、5
2、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
??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主备人:张惠琴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复习:说说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
1、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2、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1、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说说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指正作业中的普遍问题。
三、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参考:详见教参“课文简析”。文中给抽象的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二单元民族学的源流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ppt
- 我国政务B站号传播效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ocx VIP
- DB15T 3962.7-2025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第7部分:水泥灰岩行业.pdf VIP
- 高中语文统编版下册《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联读 (1).pptx
- 一种D-手性肌醇的制备方法.pdf VIP
- 辽宁省2024学年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
- 跨境电商平台的财务管理策略.docx VIP
- 合规性评价报告(2025年).docx
- 【英语试卷+答案】2024年宁德市4月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pdf VIP
- 2025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纪委监委招聘合同制辅助人员(8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