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宋中期社会变革.ppt

  1. 1、本文档共9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中期社会变革

三、社会变革(1043~1085) (一)熙宁新法所需注意问题 1.新法实施前的社会实践与思想准备 2.王安石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3.社会危机推动下改革时机的日益成熟 (一)社会实践与思想准备 1.社会实践 ⑴庆历新政 ⑵局部举措 2.思想准备 ⑴李觏之见 ⑵苏轼之见 (一)庆历新政 ⑴改革重心 ①官僚体制改革是基础 ——欲扭转“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的内忧外困局势,范仲淹认为首先进行官僚政治的改革, “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原”。 ⑵主要内容 ①恩荫制度——“抑侥幸” : ——削弱高级官员特权,解决“官壅于上”的问题。 ②科举制度——“精贡举”: ——反对“以词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的科举制度。 ——主张“教以经世之业,取以经济之才”。 ③磨勘制度——“明黜陟”: ——反对文官三年、武官五年的迁叙的磨勘法。理由有二:一使“尸餐素禄’的庸才“迁易不已”,二是“权势子弟”包揽要职,而“思兴利除弊”的官员则大受限制。 ——主张按官员的实际表现,而非年资叙迁官职。 ④地方腐败——“择官长”: ——认为地方政治腐败,原因在于诸路监司州县之官“懦弱者不能检吏,得以蠹民;强干者惟是近名,率多害物”。 ——主张撤除贪污无能的地方官员,选拔精干官员充任。 ⑤改变贪风——“均公田”: ——针对州县官员以其正俸不足维计而大肆贪敛的情况,主张州县官员在任期内,除正俸外,加入职田的收入以资补助,“使其衣食得足,婚嫁丧葬之礼不废”,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 ⑶改革目的 ①稳定地主专政 ——对官僚制度加以改革,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专制工具镇压农民起义的效能,稳定其政治统治。 ②稳定社会秩序 ——通过官僚政治的改善,能够执行“厚农桑”、“减赋役”的政策,目的在于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各获安宁,不召祸乱”,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封建社会的秩序。 ⑷代表阶层 ——庆历新政所代表的地主阶层,反映在改革措施方面: ①“抑侥幸”: ——反对恩荫制度,实际上就是反对中高级官员世代为宦的权利,从而使大多数地主士大夫,即中下层地主士大夫获取开阔的政治道路。 ②“精贡举”: ——实际上是使所有的地主士大夫,在科举制度面前能得到平等的待遇,从而有利于中下层地主分子。 ⑸失败原因 ①大地主阶层强烈反对。 ②改革派自身力量薄弱。 ③宋仁宗不予有力支持。 ⑹失败教训 ①推行工具:用什么办法整顿官僚机构,使其成为适应改革要求的工具。 ②动力因素: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士大夫参与到变法当中来,以推动变法不断发展, ③皇帝支持:如何获取皇帝有力支持,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不至半途而废。 (二)革除利弊局部举措 ⑴财政经济方面 ①陕西“青苗钱” ——陕西转运使李参“审订其阙,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之官,号‘青苗钱’。” A实施目的: ——防止青黄不接时高利贷~农民破产。 B实施影响: ——“陕西青苗钱例”~熙宁新法“青苗法” ②各地出钱雇役 两浙路转运使李复圭: ——因“浙民以给衙前役多破产”,故“悉罢遣归农,令出钱助长名人承募,民便之”。 明州知府钱公辅: ——感应衙前役乡户贫民“竭产不足以偿费”,乃“取酒场官卖收钱,视衙前役轻重而偿以钱,悉免乡户,人皆便之”。 越州通判张诜shen: ——“科别人户,籍其当役者,以差人钱为雇人充”,也改变了当地的衙前役。 司马光——募役法: “臣愚以为:凡农民税租之外,宜无有所预。衙前役募人为之,以优重相补;不足,则以坊郭二户为之。彼坊郭之民,部送纲运,典领仓库,不费二三,而农民常费八九,何则?儇xuan利戆zhuan愚之性不同故也。其余轻役,则以农民为之。” A实施目的: ——免除衙前役,实施出钱雇役:减轻人民负担,防止民户破产。 B实施影响: ——各种出钱雇役法,即所谓募役法:熙宁“免役法”。 ⑵军事方面 ①设置民兵 ——宋初以来,在河北、陕西沿边设有民兵,称为“强壮”、“保毅”等。 特点一: ——熟悉地形—“习其川原,识其形势” 特点二: ——战守尽责—“以战则力,以守则固” 特点三:战斗力强——以一当三 苏辙《栾城集》卷二一: “往者西边用兵,禁兵不堪其役,死者不可胜计。羌人(西夏兵)每出,闻多禁军,辄举手相贺;闻多土兵(民兵),辄想戒不敢轻犯。以实较之,土兵一人,其材力足以当禁军三人。” 设置民兵: ——尹洙《息戎》:“团聚当地丁壮”,以加强边防;范仲淹“修武备”,以及苏轼“教战守”、“练军实”皆一再强调建立民兵的重要。 ②局部地区实施“伍保法” ——蔡州知府吴育:“按令为民立伍保而简其法,民便安之,‘盗贼’为息”。 ——陈留知县燕度:“又行伍保以察‘盗’”。 “民兵”与“伍保法”实施目的: ——加强对农民控制同时,外安边患、内以息“盗”,最终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利益。 实施意义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