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山文化与莫氏家学参考资料 .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影山文化与莫氏家学参考资料

影山文化与莫氏家学 影山文化主要因莫氏家学而来,或者说,影山文化的核心是莫氏家学文化,大约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莫与俦与莫友芝父子当属其主要代表人物。 影山文化来源于莫氏家族位于独山兔场最早的居所称谓——“影山草堂”。莫友芝对少年曾在其中朝夕用功诵读研习,以黄土当墨练就成书法大家的影山草堂感情笃厚。1854年影山草堂毁于战乱,已家居遵义的友芝知道后感慨不已,多少年依然怀念心底,并于1863年写了《影山草堂本末》一文。郑珍也曾为友芝画“影山草堂图”。以至于莫友芝平生遍迹大江南北,无论走到哪里,都将其居所命名为影山草堂,以表达对家乡老屋的怀念。1850年夏,莫与俦一家在遵义碧云山下建几间自住茅屋,友芝亲书“影山草堂”匾额悬于檐下;1864年秋,友芝任金陵书局总编校,全家迁居金陵,也将他的书斋题名为“影山草堂”,并将收集到的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存储其中,在草堂内青灯黄卷,研读故纸,纵驰文思,论古创新。 莫友芝学艺成就卓著,对贵州文化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人誉为“西南巨儒”而名垂青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现象。后人将莫氏一家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以及藏书、著述等的地方,包括莫友芝在遵义和江南各地的住所“影山草堂”以及“莫氏家学”这一文化现象引申拓展,命名为“影山文化”。 “影山文化”现象不是孤立的,其中既有承载这种文化的人物群体,又有其文化精神和学术成果;既有局部性地域特征,又有全国性广泛意义。 出于对影山文化和沙滩文化及其主要代表人物,贵州文化先贤莫友芝的仰慕之情,笔者曾于一年多前的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季节,专程跑到距独山县城约30余里的兔场去寻访友芝先生故里。虽然独山县城新建有“影山草堂”纪念馆,但模仿之物毕竟不能代替实物遗址。 在两位热心小学生的带领下,我来到几间陈旧的木房前。正在院坝忙碌的妇人对我说,这里就是“五祖爷莫友芝的老家。”通过简短的摆谈得知,当年友芝随父迁遵义后,留下大哥、四哥居住这里,躬耕自食。目前房屋的主人莫维芳是莫友芝四哥莫秀芝的嫡系第五代孙。站在这几间木房前,我居然犹豫了起来,这一排小木屋,是那位名噪海内外的清末巨儒的“故居”吗? 从正门踏三两步石阶,迈进三开间木结构房的屋前天井,开始仔细参观这组非同一般,但又确实非常一般的农家小院。两厢堆些杂物,显然有人居住;左侧还搭有煮猪菜的偏房,看样子,主人正在小康边沿挣扎;堂屋不足20平方米,正中墙壁的神龛上,挂着一幅与房舍品质规模极不相称的西南巨儒莫友芝清瘦的遗像;两旁的联语字体展露着莫体楷书的遗韵,让我这为之心凉的情绪稍微获得些许暖意;堂屋两侧各有偏房,屋后一片地,据说当年莫氏在此种些瓜果蔬菜之类,几株果树上站着的一群闹山麻雀,被人到来的响动惊跑了。 据说在现房后20步外当年有一间用竹木搭建的草房,坐西朝东,南面是竹林,北边是树林,中间是园圃,右侧是池塘。只可惜这座早年的“草堂”和正屋一起被清末起义军焚毁,眼前看到的只是后来重建的三间木房。原来,诗人书家的生活环境竟然就是这般模样。想幼年友芝定然时常和诸兄弟在草堂晨诵暮读,吟诗习字,玩闹嘻戏,既度过了欢快的童年,也夯实了他未来的学术基础。 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意境,咋的就会猛然间让我将两个前后相差整整70岁的中国文人故居联系起来。 屋外一条小街,当然远不如当今鲁迅故居那条街繁华热闹,文意厚重。这普通得几乎是轻飘飘,甚至可以说是烂朽朽的简陋农舍怎么能够承受得了“影山文化”这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呢?可偏偏,眼前的房屋越显陋小,我心中这位文化先贤就越显高大。这几间小屋,居然会造就了一代巨儒!我心目中的莫友芝形象和因他而生的“影山文化”,早已远比眼前这三间木屋高大到哪里去了。 从莫氏故居出来,又去了十余里外已修茸一新,曾是少年莫友芝游玩、踏青、学习、成长之地的翁奇村奎文阁。奎文阁为布依族建筑造型,三层,九翘檐,尖如塔状。主阁左侧为当年的书院,是我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私塾学馆。 奎文阁四周苍松翠柏掩映,竹影绿树婆娑,一溪碧水从阁前潺潺淌过,两岸百年古柳飘逸,山间布依村寨点缀;一簇簇满天星、水花衣如七色地毯依山就势直铺到河边。刚好雨过天晴,如果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的诗句改上两字,成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山溪(原字为: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来形容雨过天晴的翁奇村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据莫友芝《至都匀谒祖墓示彝儿三首》记载,莫氏祖上原籍今南京市人,远祖莫先随朱元璋所派30万征南大军到贵州,留居都匀城南薛家堡繁衍延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