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观》卦的祭祀内涵与儒家哲学的关系.docVIP

研讨《观》卦的祭祀内涵与儒家哲学的关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研讨《观》卦的祭祀内涵与儒家哲学的关系.doc

  研讨《观》卦的祭祀内涵与儒家哲学的关系 研讨《观》卦的祭祀内涵与儒家哲学的关系 导读:(2010)01-0055-08    在《周易》中,有许多卦爻辞涉及的生活或历史事件,由于年代久远,即便是秦汉之前的人们对其具体内容往往也模糊不清,更不用说现代的人们能够对之有清晰了解了。这种情形导致了该书充满谜团,而人类似乎天生喜欢解谜,因此就像被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所推动一样,学者们不断对《周易》进行探索,不断地以自己 摘要:《观》卦卦爻辞记述的是古代祭祀的情景。在后来的学术流变中,儒家学者不断把自己的哲学思想附加进去,对这一祭祀活动做出种种合乎人伦哲理的解释和分析,从而使之成为儒家思想培育的沃土。这一理论阐释的发展变化过程,不仅体现了儒家哲学学术思想发展流变的理趣,更显示了儒家思想和宗教祭祀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观》;祭祀;儒;中;诚   1003-3882(2010)01-0055-08      在《周易》中,有许多卦爻辞涉及的生活或历史事件,由于年代久远,即便是秦汉之前的人们对其具体内容往往也模糊不清,更不用说现代的人们能够对之有清晰了解了。这种情形导致了该书充满谜团,而人类似乎天生喜欢解谜,因此就像被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所推动一样,学者们不断对《周易》进行探索,不断地以自己的认识对其进行解释和阐发,各门各派的理解,可谓千姿百态。此等探索一方面或多或少地偏离了《周易》的本义,另一方面则又从不同角度对易学本身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某种贡献。如今,细观历史上关于《周易》的各种阐释,就好像沿着河流的源头进行一次旅游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支流汇入大河的情况,也可以领略河道转折,水流延展的景观……当然,在一篇小小的论文中要对《周易》的全书观感心得进行描述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本文仅选择《周易》中的一卦——《观》,作为观察对象。同时,也仅把后来儒家对其进行的主要哲理阐释和引申纳入本文的观察范围。      一、《观》卦的深层底蕴:古代祭祀      《观》卦下坤上巽,紧随《临》卦之后,是《周易》中的第二十卦。对于《观》卦卦名之意,先儒有众多论述。清代黄宗炎对“观”做过一个详细的考证,他说:“观,谛视也,从见,从藿。萑,水鸟也,形似鹤而无朱顶,以喙相击作声,其巢高大,喜登乔木而远望,能知灾沴之气,趋避风雨,人之所见如此,则详审而不安于卑近矣。”从字源角度讲解“观”的本意为一种外形像鹤的水鸟,其引申意为登高望远而能预知。而李塨则在考察了历代易家诸多解释的基础上说:“《仲氏易》曰:观为大艮,而三五同功,又为互艮。艮者,门阙之象,故日观。《春秋传》所称两观是也。第朝有观,庙亦有观,皆门旁双阙。而是卦下坤上巽,以地上之木而巍然高峙,谓之鬼门(郑康成日:“艮为鬼冥门”)。鬼门者,宗庙也。然观有两义,以门阙为楼观之事,则以上观下(《三辅黄图》云:登之可以远观)。而往往悬法以示垂象,则又为天下人所观(孙炎曰:“宫门双阙悬法象,使人观之谓之魏象),故在朝在庙皆有观象。”这一解释从卦象出发,结合生活实际,训“观”为一种建筑物,是宗庙祭祀或第朝时门两边的阙,二者都具有非常直观的特征,所以称之为“观”。此“观”显然与祭祀相关。   《观》卦卦辞云:“盥而不荐,有孚禺若。”《周易集解》引马融曰:“盥者,进爵灌地以降神也。”释“盥”为祭祀开始时的降神礼,这一说法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后来,朱熹对此提出异议,《朱子语类》云:“这盥,自与灌不同。灌,是以柜讂之酒灌地以降神。这盥,只是洗手。凡祭祀数数盥手,一拜则掌拊地,便又着洗。”认为“盥”与“灌”不同,并非祭祀中的进爵礼,而是祭祀中的洗手动作。其所著《周易本义》曰:“盥,将祭而洁手也。”清代黄宗炎也说:“盥,澡手也,从皿,从臼掬,从水,谓两手掬水于皿中以洒濯也。”清代毛奇龄辩此曰:“按:盥、裸通字,与《郊特牲》‘瑾’,《论语》‘灌’同,谓酌鬯降神也。马融、郑玄、虞翻、荀爽诸家皆无异议。第或作朝会,或作贡士,或作祭祀,则裸同,而所以用裸者不同耳。《程传》泥盥字,谓洁手以灌,则裸、盥杂出不明。若朱《本义》洁手以祭,则直是颓水矣。裸、荐皆礼中大节,故对待言之。洁手微文,岂可对举?且‘盥而不荐’亦以裸本大礼,故一裸可已,若只颓盥,则毋论祭祀与朝会,天下有一洁手而可以云礼毕者乎?观者审之。”毛氏详细辨析了历代对“盥”的解释,认为“盥”不是洗手,而是祭祀中的降神礼,再次肯定了马融等的说法,其说甚为有据。而关于“荐”,学者一般都同意“荐者,谓既灌之后,陈荐笾豆之事”的说法,并元太多异议。   从上面这些叙述来看,虽然一直以来在“盥”和“荐”具体的字义解释上,《周易》各家 研讨《观》卦的祭祀内涵与儒家哲学的关系 导读: 宏大的祭祀,而大比之场景,正是贤能聚集之处,因此无论从场面的规模来讲,还是从参与者的德性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