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诸子喻山水我的教学设计2
孔子与《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核心内容“仁” 伦理观:“仁”即爱人(君主要体民情、惜民力、反苛政) 政治观:以礼义治国 教育观:有教无类(教不分贵贱贤愚)、因材施教 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 子罕》 孔子以“为山”为喻,从反、正两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 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 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尚书》:“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譬喻,“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韧(仞),而不得泉,犹为弃井也”。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孔子面对永无止息地流淌的河水,发出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的慨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法滔滔流水不舍昼夜、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进德修业。 孔子感叹的重点在于“不舍”,只有“不舍”,才能始终安居于“仁”的境界中,也就是“仁”——这个道德最高境界的达成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所有才有“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人。 “孟母三迁”、“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孟子周游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孟子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 从体制上说,《孟子》属于对话体。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徐辟问:“孔子多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他从水中那里取法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有本源的泉水滚滚地往下流,昼夜不停,把低洼之处注满,又继续向前奔流,一直流到海洋中去。有本源的事物便像这样的,孔子取法他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根源,就像七八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沟渠;但是一会儿就干涸了。所以名誉超过实际,君子都认为是耻辱。” 孟子借回答弟子徐辟的提问,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相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孟子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孔子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很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不大了。 所以看过海洋的人,别的水便难以吸引他了;曾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别的议论也就难以吸引他了。 观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浪。 太阳、月亮都有光辉,连一点儿缝隙都必定照到。 流水这个东西,不把洼地流满,便不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没有一定成就,也就不能通达。 孟子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然后以“观水之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 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包容万物。 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 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于是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于是国家富足。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 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产生对君主的祸患,君主和臣民同样都返璞归真,把道作为归宿。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累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这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金海通分选机操作手册Pick And Place Manual20.pdf
-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面临难题及应对策略探讨.doc VIP
- 2025年一年级数学加减法口算题每日一练(25套打印版) .pdf VIP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每日练 (打印版).docx VIP
- 2026年高考时事政治高频考点(91条).doc
- 2011年一级建筑师场地作图真题及详细解答.pdf VIP
- 应用电化学:锌空气电池.ppt VIP
- 冀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14.3.3 实数的大小比较 课件.pptx VIP
- (英语)高考英语过去完成时真题汇编(含答案) .pdf VIP
- 小学足球脚内侧踢球教案.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