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传统语文教育中“学思结合法”的思考
2014年第 10期 ·课外辅导 ·
潦数外
对传统语文教育中 “学思结合法”的思考
云南省楚雄第一中学 金 凌
纵观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特别是元 、明、清时代的教 象思维等思维能力 ,乃是当今语文教改实验中着力探讨、
育基本上是封闭型、注入式的一套。它有 “偏重记忆而忽略 深入实践 、普遍追逐的 “炽热点”。其实,这类似生疑、发问、
理解的流弊”f邹韬奋),是 “注入式的教育,顺民或忠臣孝子 阐释为主线的思维训练的主张和做法,正是中国语文教育
的教育”(郑振铎)。 “然而张志公先生也曾说:“传统语文教 的优秀传统之一。 “所以观书者 ,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
学的另一条极易被人们忽视的经验是重视启发学生独立 (张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生疑、释疑,都
思考,使他们 自己能不断的增长读书作文的能力。”事实上 是思维的结果。所以,朱熹主张教学时要做到:“无疑者,须
反对 “注入”,反对死记硬背 ,提倡 “动心”“精思”,学思结 叫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
合,以思求得的主张和做法 ,像一条红线一样从古代一直 类》)教学中师生相互质疑 、答问、切磋琢磨的事例从古代
贯通到当代的语文教育之中。 的 论《语》到当代许许多多教育专著中屡见不鲜。由此可见
一 、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阅读中 “动心”“精思”,生疑发问乃是中国语文教育的又一
我国古代许许多多杰出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思维在 有效传统做法。
学习过程的主宰作用 ,非常重视对学生智力的调遣、使用 第三,边读边思,体味精妙。中国语文教育一贯重视阅
和开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夫之 读中的综合概括、钩弦提要能力的训练。这是对阅读 中思
说 :“学愈博则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等等,都正确 维活动提出的高层次要求。“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
地揭示了学与思互相依赖、互相结合、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 其弦”,“沉浸醴郁,含英咀华”(韩愈)。要达此境 ,就要 “观
的辩证关系。正由于此 ,所以在阅读中就必须充分发挥思 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
维的作用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诵数以 文则见其心”(刘勰)。这种提要钩弦,含英咀华,显幽见心
贯之 ,思索以通之。”f苟况)只有积极思维,才能有所悟,有 的阅读方法 ,也就是一种 良好的阅读心理、阅读品质不断
所得。所以,在学习中就要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管子)。像 强化的训练方法。直至今 日,以至未来,这一方法都将继续
这样突出地强调学习要 “心悟”,要 “重思”“更思”“复思”, 保持其巨大的教育、教养魅力!
把 “求诸心”“开其意”(王充)放在学习亦即教学的主宰地 第四,边读边思,发疵觅斑。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训练
位 ,放在教学有无收获的症结之处的主张 ,不正是中国语 中,虽有过大量的 “求同”思维的训练 ,但也十分重视独立
文教育方法论的精华所在吗? 思考,不期苟同的 “求异”思维的训练。早在两千多年以前
二、教、学之法 。在善于思 的孟子就说过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话 ,连 “经典”也主张
从古到今 ,在中国语文教育中曾采用过许多调遣思 不要 尽“信”。孔圾在 《中庸》中提出做学问的五个层次,在
维、开发智力的良好方法。仍以颇受批评的传统教育为例, “博学”“审问”“慎思”之后,便是 “明辨之”:识真伪 、明是
其迄今仍不失效用的方法有 以下几种。 非、定曲直、度高低,绝不盲从。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