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学》第五章 概率及概率分布6 20101129110623515
1. 将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 例子:教科书97页 注意多维度比较。 用Z值来表示测验分数的 好处:可以多维度比较 缺点:往往带有小数和负数。当考试的参加人员特别多时,分数拉不开距离;还有一半数据是负值。所以Z值常常还要转换成T值。 标准分数的意义: (1)用标准分数的比较可以更科学、更合理。 原始分数的单位为分,但一分与一分是不等值的。难度大的测验上,价值要高;反之要低。 例如:在期末考了两门:语文和数学,语文的平均分为88,数学平均分为93,从中可看出语文要难于数学。假定一个学生两门课都考了90,好像是二者相同,实际上语文的成绩更好。这得益于标准分数的转换,语文转换为标准分数Z=0.2(假定标准差是10),数学转化为标准分数(假定标准差为12)Z=-0.25。 (2)使各科成绩的合成意义更明确。 例如:有两个学生参加了两门考试:语文和数学,他们的总分相同,都是175分。学生甲语文考了95,数学考了80;学生乙语文考了80,数学考了95。假定语文的平均分为70分,数学的平均分为85。 若这时用原始分数表示,意义含糊。若是转化为Z分数,甲的优势就会显示出来。 (3)可以通过正态分布表查到相应的累积概率。 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在某个分数以下或以上的人数为多少。 2、确定录用分数线 4、品质评定数量化 一般在教育中可以综合各个老师对某一个学生的评定。 例子:教科书100页。 A、B为两个人为约定的常数,在学校里常约定为A=10,B=50。T可以取整数或保留一位小数。 另外,有人把A、B为A=15,B=100。即 这就成了我们熟悉的智商测验公式,实质上T分数与IQ的原理是一致的。 例子:教科书97页。 在选拔兴或竞赛性的考试中,录取或授奖的人数(或比赛)往往是事先确定的。这就是用标准分数的作用发挥。 假定为正态分布,可将录取或授奖的人数比率作为正态分布中分线右侧,即上端的面积,由此找出相应标准分数Z值,然后根据Z公式计算出原始分数X. 例如:在某年的高考中某省的平均分为420,标准差为100,分数呈正态分布,某考生得了456分。设当年的该省的录取率为40%,问该生的成绩是否上线? 解: 根据Z分数的计算公式,得 当P=0.40时,0.5-0.40=0.10 然后查附表,找到对应的Z=0.25 因为0.360.25, 所以该考生上线了。 又如:某年某市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有850人,考试的平均分为68,标准差为9。而这次计划只给最优秀的5%颁奖,问授奖分数线为多少?某个考生在这次考试中得了76分,问这位考生是否获奖? 解: 根据0.05的P值计算差表,得Z=1.65 因为82.8576, 所以该考生不可能获奖。 3、确定等级评定的人数 因为人的许多属性为正态分布,因此在教育生活中,许多情况下,用正态分布来计算各等级的人数。 例如:假定某年级有250人,我们要对这些人某种能力作一等级评定,假定这种能力为正态分布,且准备划分为五个等级:甲乙丙丁戊,问各个等级各有多少人? 解:首先要把正态分布基线平均分一下。因为这里要分为5个等级,因此各等级所包含区间为6除以5,等于1.2个标准差。 然后确定每一等级的取值范围。通常我们从最高开始,最高等级为甲,应该从Z=3开始往下,则3减去1.2等于1.8,甲等就分布在这个区间1.8~3;往下顺延,得乙所在区间为0.6~1.8;丙再往下顺延1.2个标准差,得到丙的所在区间为-0.6~0.6;根据对称性,得丁的区间为-1.8~-0.6,戊的区间为-3~-1.8。 再次,要查正态表。计算各个区间的面积,即人数比率。 要查两个定点之间的面积为多少。 (1)查Z=0到Z=1.8的面积,为0.46407,用0.5减去0.46407得到0.03593,即为甲的区间面积。 (2)查Z=0到Z=0.6的面积,为0.22575,这时用0.46407减去0.22575得0.22832,即为乙的区间面积。 (3)0.22575乘以2得0.45150,即为丙的区间面积。 (4)根据对称性得到丁的区间面积为0.22832,戊的区间面积为0.03593。 最后,将各个等级的比率乘以总人数,即得到各个等级的人数。 计算得甲等为9人,乙等为60人,丙等为112人,丁等为60人,戊等为9人。 答:甲乙丙丁戊五个等级依次有9、60、112、60、9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P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二版).ppt
- ★自考必备☆《自考完全指导手册》(你值得拥有...)1.doc
- 《 实训》教案与教学设计--参考.doc
- 《公路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综合练习.doc
- 《农村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
- “亲近自然”理念下的幼儿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doc
- AHK教学安排.ppt
- 《员工试用转正规范》.doc
- 《学前卫生学》作业.doc
- 《幼儿园保教实习指导》教学大纲.doc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学》第七章 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2 20101129111505812.ppt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学》第六章 抽样分布及总体平均数的推断3 20101129111338593.ppt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学》第五章 概率及概率分布1 20101129110726906.ppt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学》第五章 概率及概率分布5 20101129110753953.ppt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学》第九章 总体比率的推断2 20101129111907843.ppt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课件——02-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ppt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学》第八章 方差分析1 20101129111736953.ppt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学》第十章 卡方检验3 20101129111840359.ppt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课件——第四章 教育的功能 II.ppt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学》第六章 抽样分布及总体平均数的推断4 20101129111323625.pp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