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建筑特征》 上课课件
解 题 研 究 对象 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文章结构 概说 九大特征 风格、手法 可译性 自成体系 个别建筑物 平面布置 结构 装饰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文小结 作者条理清楚、精要严谨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显著特点,通过多种说明方法,既作了理论层面上的解释,也有形象生动的描述,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检查学习效果 三、深入文本,探究“文法”/“可译性”问题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怀,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 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 所谓类比,即是用不同类(相同类)的两种事物的比较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举例子作比较 霸王拳 八、部件的装饰作用 三福云 屋角 筒瓦、戗兽、脊吻 瓦当 脊吻 门 环 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举例子 九、建筑材料的装饰 彩漆 木刻 浮雕 琉璃 中国建筑的特征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作诠释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外观装饰 主 次 整体 局部 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 总 体 特 征 结 构 方 法 看看下面这些现代建筑, 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 国家大剧院内 红色 上海金茂大厦 塔 式 轴 对 称 重庆人民大礼堂 红色 屋顶 彩绘 对称 珠海金域廊院小区规划图 对称 红色 屋顶 * 孔子庙建筑群 孔子庙的廊柱 中国建筑的特征 指事物作为标志的 显著特色 中国建筑 的 特征 研 究 方 向 探究重点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之长子。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情有独钟。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产业襄阳”发展战略规划.doc VIP
- 2013款东风雪铁龙C5_汽车使用手册用户操作图解驾驶指南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 运动营养学(第三版)课件全套 第1--10章 运动营养学基础、 健身运动的合理膳食营养---运动.pptx
- 《门诊院感》课件.pptx VIP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物理试卷含详解.docx
- DB45_T618-2009:建筑施工模板及作业平台钢管支架构造安全技术规范.pdf VIP
- 2023年河北省衡水中学自主招生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pdf
- 2024驾校学员管理制度 .pdf VIP
- 2024年四川省中考语文试卷十六套合卷含答案.pptx VIP
- 程家惠《洋话汉音》(升级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