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李廌孔凡礼pdf.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与李廌孔凡礼pdf

苏轼与李廌 孔凡礼 内容提要 作者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苏轼与李廌在熙宁、元丰、元祐、绍圣和崇宁时期的交往,由此 可见,苏轼对李廌特别深切的关爱和李廌对苏轼特别深厚的感情。 关键词 苏轼 李廌 交往 李廌的父亲名惇,字宪仲。嘉祐二年(1057)进士,与苏轼为同年。《苏轼诗集》(以下简称《诗集》) 卷二五有《哀词》,次元丰八年(1085)。据《宋史》卷四四四《李廌传》,廌六岁而孤。据宋张邦基《墨 庄漫录》卷四,廌生于已亥(嘉祐四年,1059),知惇卒于英宗治平元年(1064)。也许因为这个缘故,李 廌受到苏轼特别的关爱。 廌字方叔,祖上由郓州徙华州(今陕西华县)。自号太华逸民(周紫芝《太仓禾弟米集》卷六七《书月 岩集后》)。廌所撰《济南先生师友谈记》(以下简称《师友谈记》)宋咸淳刊本第一叶第二行即署“太华逸 氏谥超旷文子李廌方叔”,当为廌自署。其“济南先生”,亦当为廌之自号(并采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 三)。又自称“陇西匹夫”,见廌所撰《济南集》卷三《题郭功甫诗卷》)“太华逸民”、“关西匹夫”,显示 其不忘本。中年以后居颖昌阳翟(今河南禹县)。 一、熙宁时期 《宋史》廌本传说廌父亲死后“能自奋立,少长,以学向称乡里”。廌所撰《济南集》已佚,今传本 乃《永乐大典》辑本,不过寥寥八卷。其少年时作品,可以肯定写作时间者,唯作于熙宁十年(1077)十 九岁时的《题郭功甫(1035-1113)诗卷》。此诗洋洋洒洒一百二十句,纵论当时诗坛。诗云: 盛朝能诗可屈指,少师、仆射、苏与梅。 少师新为地下客,苏、梅骨化成尘埃。 金陵仆射今已老,班班丝雪侵颐腮。 当今儒生迂此道,如使杞柳为棬杯。 少师乃欧阳修,卒于熙宁五年。苏谓舜钦,梅谓尧臣,已早卒。金陵仆射谓王安石,时年已五十七岁。 “杞柳”、“ 棬杯”出《孟子·告子》上。“杞柳”,木名。枝条韧,可编制箱框等器物。“杯棬”,谓盘盂 之类。“当今”二句谓当代读书人只知道读经书求得一第,于作诗一道以为迂阔不合实际,急需加以引导, 使他们在诗坛中发挥作用。 那么,诗坛的希望在哪里呢?作者接着写道: 好古爱诗惟有君,独使笔力惊风雷。 清音绕齿嚼鸣玉,烂光满纸如琼瑰。 古原夜烛光夺月,立使万物有灰煤。 清泉漱石白凿凿,湍落急濑成渊洄。 才雄句险骇人胆,九月秋水滟滪堆。 有时清贞叩玄关,至诚直可歆郊禖。 郭功甫乃祥正之字。李廌热烈、真诚地希望郭祥正继欧阳修之后为诗坛盟主,把领导诗坛的责任担当 起来,自己早已做好准备,愿在他的领导下尽一份力。他写道: 非君鼓吹力主持,是道不世将倾颓。 关西鄙夫怀此愤,白石空炼如女娲。 “是道”即为诗道。上面已说“关西鄙夫”是作者的自称。作者运用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表明决心 之大。 李廌说郭诗“才雄”,乃当时的公论。梅尧臣盛称郭为“天才”,“真太白后身”(《宋史》卷四四四郭 传)、释契嵩称其“天才逸发”(《镡津文集》卷一三《送郭公甫朝奉诗叙》),王安石称其诗“豪迈精绝”(《永 乐大典》卷七八九二引《临汀志·郭祥正传》,曾巩谓其诗“天才超逸”(《宾退录》卷六)。 李廌谓郭诗“句险”,“句险”乃由“才雄“而来。读廌之诗,亦可谓“才雄句险”。可见郭诗对他的 影响之深。 李廌此诗,表现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值得重视。这种见解,在当时估计有一些代表性,也可以说是当 时一部分年轻诗人的共同想法,可以看作是一种思潮。 这种现象,对研究苏轼和苏轼诗的影响,很有意义。过去似乎没有注意到。李廌虽然有父亲和苏轼是 同年这种特殊关系,但他在熙宁期间,没有认可苏轼在诗坛中应有的地位,至少是没有完全认可。苏轼在 诗坛中领导地位的确立,开始于元丰时期,奠定于元祐时期。因为说到苏轼与李廌的交往,顺便把这个问 题说一说。 二、元丰时期 《宋史·李廌传》: 谒苏轼于黄州,贽文求知。轼谓其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拊其背曰:“子之才,万人敌也, 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矣。”廌再拜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