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一族的渡台背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姜氏一族的渡台背景

新竹沿山地區家族發展 第三章、姜氏一族的渡台背景 PAGE 16 PAGE 15 逢甲大學e-Thesys(98學年度) 第三章 姜氏一族的渡台背景 北埔老新姜所出身的姜世良家族,中國的原鄉是陸豐縣鹽墩鄉。姜氏族人在雍正之後,先後來台拓墾,在北台灣拓墾史上有其貢獻。姜勝智與姜秀鑾等在新竹沿山地帶的拓墾有成,對於沿山地區社會更是有深遠之影響。 第一節 姜世良家族派下員渡台的背景 康熙35年(1696)清廷「渡台禁令」鬆弛,雍正2年(1724)官府允許「各番租與民人耕種」之後,激起了閩粵移民前往竹塹地區墾荒的意願。大批粵東民眾以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入台,各地新墾區人口漸增。雍正末年,這股移民潮湧向今竹北、新豐一帶海岸平原開墾,至乾隆末年更循著頭前、鳳山溪向中、上游的湖口、新埔、關西、芎林等處挺進拓墾盛清沂,〈新竹、苗栗、桃園三縣地區開闢史(上)( 盛清沂,〈新竹、苗栗、桃園三縣地區開闢史(上)(下)〉《台灣文獻叢刊》第31 卷,第4。 連文希,<客家人入墾台灣地區考略>《台灣文獻》22 卷3 期,1980,頁1。 姜家的來台顯然與當時陸豐同鄉大舉來台有關。,不過似乎也另有隱情。姜滿堂出身於「姜世良家族」。根據《天水堂姜氏族譜》的記載:姜家之一世祖姜世良原籍福建龍溪,其後移居廣東陸豐縣碣石鎮,數代後又有族人移居到陸豐縣大安鄉。姜家二世祖是姜通政、三世祖姜浩洵、四世祖姜茂恭、五世祖姜后石、六世祖姜繼石、七世祖姜謙夫、八世祖姜樂沂、九世祖姜景輝、十世祖姜仕俊,新姜的來台祖是十一世祖姜朝鳳 天水堂姜氏族譜 天水堂姜氏族譜,2001。 來台的姜世良派下員,原鄉世居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大安鄉鹽墩村,因此多奉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大安鄉鹽墩為家族唐山祖籍。中國江西南昌大學冷劍波以〈清代廣東陸豐客家人的遷台〉做為其碩士論文的研究。冷氏透過在陸豐的田野調查,對於遷台前的姜家背景有不少著墨。 冷劍波,〈清代陸豐地區客家人遺民台灣探究〉,中國南昌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中國江西:南昌大學,2007)。古名陸豐縣鹽墩鄉,現在中國屬廣東省陸豐縣大安鎮豔墩村。「豔墩」古名是「鹽墩」 冷劍波,〈清代陸豐地區客家人遺民台灣探究〉,中國南昌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中國江西:南昌大學,2007)。 姜氏族人在移居台灣前是大安當地的富家大姓,「豔墩」以前叫做「鹽墩」,其由來就是因為姜家當時在此從事食鹽的運輸走私貿易,食鹽經常堆積成墩,所以才叫鹽墩。鹽墩這個地方位於河旁,以前是條很重要的運輸線,與螺河相連接,往上游可以直通陸河以及揭西,往下游則貫穿陸豐,並可出海。所以當時姜家從事的食鹽貿易就是從下游購進食鹽,然後在鹽墩中轉,供給整個陸河和揭西所需。之所以有很多族人移居台灣,一方面是由於官府打壓,食鹽貿易逐漸不易,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當時滿清剛入廣東,姜氏族人害怕財產會被查處沒收,迫切尋求出外避富。冷劍波 冷劍波,〈清代陸豐地區客家人遺民台灣探究〉,頁58。其田調採訪報告人姜振國,現居陸豐碣石鎮,地方文史愛好者。 自然的災害與社會動亂,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口外遷的諸多原因。姜氏一族所在的廣東陸豐地區,自古以來就自然災害頻傳,社會動盪不安王之正,《陸豐縣志》清乾隆10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頁,40-47。該地天災、寇擾事件似乎不斷,如嘉靖7年碣石大饑,天啟至康熙7年山海寇入侵事件不斷、順治十四年颶風。之地。據《陸豐縣志》 王之正,《陸豐縣志》清乾隆10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頁,40-47。該地天災、寇擾事件似乎不斷,如嘉靖7年碣石大饑,天啟至康熙7年山海寇入侵事件不斷、順治十四年颶風。 《陸豐縣志》,頁42。 陸豐與鄰近的海豐一地,自古就是移出人口眾多的僑鄉。陸豐建制的歷史淵源流長,史載,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 ,派大將趙佗等平定南越,使設南海、桂林、象等三郡。陸豐地區當時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漢元鼎6年(公元前111)漢平定南越,始設海豐縣,陸豐地區隸屬官郡海豐縣;隋文帝開皇11年(591) ,東官郡與梁化郡等併置為循州;海豐改隸循州;唐武德5年(660) ,從海豐縣劃出東部地區,建立安陸縣,即後來的陸豐縣,縣城設在今陸豐市的之大安鎮陸軍環珠寨。冷劍波,〈清代陸豐地區客家人遺民台灣探究〉,頁8。《陸豐縣志》頁13-14頁指安陸縣地在縣北大安屯,唐武德五年建。 冷劍波,〈清代陸豐地區客家人遺民台灣探究〉,頁8。《陸豐縣志》頁13-14頁指安陸縣地在縣北大安屯,唐武德五年建。 同上。 冷劍波引用當地《陸豐縣志》以及《海豐文史選輯》等資料顯示,該區在元朝時期,人口增至11236人。姜家的入粵祖姜世良從閩南漳州的龍溪移入約當明太祖朱元璋之時,此時該區人口與元時變化應該不大。不過本區到明嘉靖元年,人口增至17578人,到清朝初期,全縣包括陸豐地區也只有兩萬人。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