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章学校心理卫生
第九章 学校心理卫生(概述) 麦锦城 2009年8月 一、心理卫生的概念 mental health 心理卫生? 精神卫生? 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运动的溯源 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作出贡献的重要人物之一:比尔斯(C.W.Beers)。比尔斯,美国人,生于1876年,18岁就读于耶鲁大学商科。毕业后,到纽约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比尔斯的哥哥患有癫病病,他目睹其兄病情发作时昏倒在地、四肢抽搐、口吐泡沫的可怕情景,担心这种病会遗传到自己身上,于是终日惶恐不安。24岁时,比尔斯因精神失常从四楼跳下,企图自杀未遂,结果被送入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的三年痛苦经历,使比尔斯亲身体验到精神病患者的苦闷和所受到的虐待,亲自目睹了一系列精神病人惨遭折磨和不被公正对待的事件。病愈出院后,比尔斯立志为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而努力。 1907年,他写了一本自传体著作,取名为《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 于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 1909年2月,又在纽约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比尔斯任顾问)。 1917年,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创办了《心理卫生》杂志,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使心理卫生运动逐步在美国形成了一股热潮。 在美国心理卫生活动的推动下,世界许多国家纷纷成立各国的心理卫生组织。 1918年,加拿大全国心理卫生协会宣告成立。 1919年至1926年的7年之间,法国、比利时、英国、巴西、匈牙利、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先后建立起全国性的心理卫生组织。此后,又有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古巴、印度、新西兰、苏联、土耳其、挪威等国,建立相应的心理卫生机构。 1930年5月5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华盛顿召开,有3042人代表53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了会议,中国也有代表参加,盛极一时。同时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标志着心理卫生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 关注精神病患者的现状 心理卫生的概念 是研究如何维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科学。 包含两大含义: 一是个体心理上的健康状态,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保持和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二是指从维护心理健康的目标出发,为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和措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或异常,而且要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 后来WHO又增加一项内容,就是道德方面。 不同心理学理论流派提出不同的标准 以适应调节理论为依据,提出心理健康的社会学标准; 以特质理论为指导,提出心理健康的个性化标准; 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前提,提出心理健康的理想化标准。 中国学者一般认可的标准 (1)认知过程正常(包括智力正常) (2)情绪乐观 (3)意志坚强 (4)人格健全 (5)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马斯洛提出10个标准 (1)? 充分的适应力 (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度的评价 (3)? 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适当的情绪发泄及控制 (8)?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9)? 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适当的满足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自我实现的人就是精神健全,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潜力的人。 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的优秀代表。 自我实现的人常常有“高峰体验”。 心理健康标准------理想化的标准 疾病与健康之间也并非是完全对应的,它们之间没有一条绝然分界的鸿沟,而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连续生命过程。 三、学校心理卫生的工作目标 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情绪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各种心理卫生问题。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为儿童青少年创造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提出: 加强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减缓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上升趋势。 到2005年,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40%;到2010年,达到60%。 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