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配套居住模式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产业园区配套居住模式探索

产业园区配套居住模式探索 【摘要】“幸福”对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涵义。对于产业工人或外来就业者而言,一个安定愉快的生活居住环境是其最根本的需求所在,也是其萌生安定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的首要基础条件。本文以汕尾市劳动者家园项目为例,力图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索一种能够为外来产业工人提供第二家园的途径。 【关键词】产业工人;新型社区;居住模式 1 引言 外来务工者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涌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背井离乡去外地务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所得除了仅能满足基本生活保障的工资外,几乎无缘分享当地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如何让这些默默无闻的打工者拥有归属感和幸福感,在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发挥他们的潜能,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的发展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劳动者家园项目即是为解决这一城市问题的一次大胆尝试,该项目是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是集居住、医疗、教育、休闲、购物于一体的配套齐全的永久性社区,是政府为外来产业工人建设的第二家园。 2 项目概况 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汕尾市最西端,东距汕尾市区约40公里,西距深圳120公里,经厦深高铁(建设中)到深圳市区仅40分钟,交通联系便捷。 劳动者家园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首期启动项目之一,将为园区提供服务于约5万产业工人的综合服务社区。该项目位于特别合作区的产业转移园区(鹅埠镇)东南部,北临324国道,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 3 规划构思 3.1 目标与定位 规划目标: 3.1.1 创新型产业配套服务区的突出代表 3.1.2 未来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居住基地和服务核心 3.1.3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文化认同感的新型城市社区 基于以上规划目标,结合现有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将“劳动者家园”定位为: 广东省区域合作示范区的重要组成单元;环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园配套生活区的示范精品园;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首期的先锋带动区;集居住、商务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配套区。 3.2 功能策划 根据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产业特色和发展要求,本次规划创造性的提出“一站式”服务模式,将劳动者家园主要功能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复合居住——幸福生活的复合型宜居家园 根据服务人群阶层的不同,分别设置了保障型住宅区、改善型住宅区和提升型住宅区。各类型住宅区既合理分区又不完全隔离,居民和谐相处,共同享受幸福的生活。 ◆综合配套——高品质生活的基础保障 规划商业街、超市、市场、医院、学校、文化馆等多样化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服务园区内部及周边片区的各类人群。 ◆商务办公——园区发展的活力源泉 配合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在规划区内布局适量的商务办公和公寓式办公区,满足部分无独立办公场所,但须进行阶段性办公的企业的工作需求,同时又可汇集园区的高级管理人才,成为推动园区发展的活力源泉。 4 空间规划 4.1 空间结构 根据前述规划目标和原则,结合开发用地的现状,劳动者家园规划空间结构的基本格局可概括为: “一轴,两心,三带,多组团” 一轴——依托贯穿劳动者家园东西的乐业大道打造公共生活轴,同时成为串联规划区各个组团的黄金开发轴,带动全区的发展。 两心——在乐业大道与西五路和西二路交汇的地段,分别建设生活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为园区提供集中的餐饮、娱乐、购物、办公等公共服务。 三带——依托规划区内的三条河流水系打造滨水特色景观带,为居民提供多样休憩空间,提升家园形象。 多组团——指规划区内依托“一轴两心”发展的多元的居住组团、综合商业组团和生态休闲组团,彰显融“山、水、城”为一体的特色生活空间。 4.2 规划布局 规划依托鹅山、边溪河、南门河等自然山体与水体打造主要景观轴线,同时沿主要城市道路形成次要景观轴线。全区整体风貌采用能够反映中国本土特色的风格,采用“高建筑、低密度”的开发模式,组织园区的开发建设,形成“大疏大密”院落式的布局特色,为居住者提供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增强家园认同感与归属感。另外,规划区内部通过步行景观廊道将各个片区中心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开合有序、富有地域景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景观。 5 居住模式研究 该项目对“成长型居住模式”,即一种有机生长、持续发展的居住进行探讨,对产业园区居住人群生活方式进行了全新解读与创造。 “大融合—小分隔”是大范围混合前提下的小范围居住分隔。混合居住模式是建立在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居住模式。本次规划将高、中、低各收入阶层居民安排到一个住区内,以实现不同居住人群能够享受同样的公共资源,藉此解决人际隔膜的社会问题。 区内住宅形式分为保障型住宅、改善型住宅和提升型住宅三种类型,按照7:2:1的比例配置进行开发建设。三种类型住宅呈组团式布局,且依据各自特点的不同在交通、服务、环境上各有侧重。 5.1 保障型住宅区 本规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