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市东城区届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二)文科数学(东城二模)
北京市东城区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数学 (文科)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5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分在每小题出的四个选项中题目要求的若集合,则集合可能是 (A)(B) (C) (D)
(2)“”是“直线与直线平行”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执行右图的程序框图,则第次输出的数为
(A) (B) (C) (D)
(4)已知圆上点直线对称也在圆上,则为
(B) (C) (D)
(5)将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所得的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
(A) (B)
(C) (D)
(6)已知和是两条不同的直线,和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那么下面给出的条件中一定能推出 的是
(A),且 (B)∥,且
(C),且∥ (D),且∥
(7)设为抛物线上一点,为抛物线的焦点,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和抛物线的准线相交,的取值范围
(A) (B) (C) (D)
(8)已知函数,集合,
,记分别为集合中的元素个数,那么下列结论不可能的是
(A) (B)
(C) (D)
第Ⅱ卷(共11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9) 若向量,向量,则= ,与的夹角为 .
(10) 设,且为实数,则的值为 .
(11)将容量为的样本中的数据分成组,若第一组至第六组数据的频率之比为,且前三组数据的频数之和等于,则的值为 .
(12)在直角坐标系中,将点绕逆时针旋转到,坐标为____的倾斜角为,则的值为 . ,给出下列命题:[来源:Z§xx§k.Com],则;
②若,则;
③若,则;[来源:学科网],则.
其中,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14) 已知四棱柱中,侧棱,,底面的边长均大于2,且,点在底面内运动且在上的射影分别为,,若,则三棱锥体积的最大值为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证明过程。
(15)(本小题共13分)
已知函数,,)的部分图如图所示.
求,的值;
已知在函数图上的三点的横坐标分别为,求的值.
(16)(本小题共13分)
某校为了解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对初高中学生做了一个喜欢数学和喜欢语文的抽样调查,随机抽取了名学生,相关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数学 语文 总计 初中 高中 总计 (Ⅰ) 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喜欢语文的学生中随机抽取名,高中学生应该抽取几名?[来源:学*科*网]
(Ⅱ) 在(Ⅰ)中抽取的名学生中任取名,求恰有名初中学生的概率.
(17)(本小题共13分)
如图,矩形所在的平面与直角梯形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
(Ⅰ)求证:平面∥平面;
(Ⅱ)若,求证.
(18)(本小题共13分)
已知函数.
(Ⅰ)若,求在处的切线方程;
(Ⅱ)若在上是增函数,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9)(本小题共14分)
已知椭圆的左焦点,长轴长与短轴长的比是.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过作两直线,交椭圆于,,,四点,若,求证:为定值.
(20)(本小题共14分)
个正数排成行列, 如下所示:
其中表示第行第列的数.已知每一行中的数依次都成等差数列,每一列中的数依次都成等比数列,且公比均为,,,.
(Ⅰ)求和的值;
(Ⅱ)记第行各项之和为(≤≤),数列,,满足, (为非零常数),,且,求的取值范围;
(Ⅲ)对(Ⅱ)中的,记,设,求数列中最大项的项数.[来源:Z,xx,k.Com]2011-2012学年度高三综合练习(二)
数学参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