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质控指南解读.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键是缩短诊治“半径” 检查设备邻近可及:固定在天花板上的数码X线摄片机,患者到达后就可以立即检查,不到1分钟就能出诊断,床旁全身B超…… 床旁快速检验(POCT):血气、血糖、心梗三联、乳酸、脑钠肽、降钙素原…… “绿色通道”每个环节必须高效;连接必须无缝、畅通 * 护理的作为 病情评估→分层 气道护理→通气 各项监护→神志、T、HR、RR、BP、SpO2 体位护理→安全 并发症预防 转运安全 交接病情 * 一支训练有素的医护团队 经过系统的、专门培训 有能力救命,对多器官功能实施抢救性治疗 具有对多器官或系统进行支持治疗的硬件 考量急诊科发挥救治急危重症职能的关键 一支训练有素的医护团队 加强急诊医学专业培训 制定本专业医务人员技术准入制度 从事急诊的医护人员应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考核,以确保对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 指标(九):平均急性心肌梗死的PCI率 指标(十):急性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平均溶栓时间 某某亚洲心脏病医院业务流程之 ——急救中心工作流程 急诊患者 护士2 收押金 危重病人 一般病人 挂号 通知 接诊患者 收银员 护士1 诊断室 医生接诊 抢救室 给氧气 心电监护 开放静脉 一线医生 二线医生 必要时 通知麻醉 抢救室 某某亚洲心脏病医院业务流程之 ——急诊手术工作流程 立即通知各值班(麻醉、值班护士) 接急诊电话,确认相关手续 入手术间打开各个通道门(ICU和运转间) 检查各仪器是否处于功能状态 准备用物,协助麻醉师准备急救药品 接患者,仔细核对 协助医生导尿 摆体位,粘贴电刀 配合手术 术后送患者 通知PA 做好手术收费工作,输入电脑 搬运患者 建立静脉通道 服务特色 全天候24小时开放急诊服务,建立“绿色通道”让患者在急诊室可以直接进入介入中心导管室,进行急诊冠脉造影检查和急诊PTCA、急诊搭桥手术 建立完善的整体护理质量监控和评价网络 * * * * 急诊专业医疗质控指标及临床实践 现状“四个集中” 集中急危重症、多学科交叉疑难杂症 集中各类专业人员(医、护、药、技) 集中先进设备、医疗和医疗辅助空间 集中科学管理理念(整体化、一体化) * 急诊工作 救命救急 高风险性 学科特点 覆盖专科 急危重症 呼吁标准化 服务对象 急 危 重 杂 广 多 产生背景与经过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疗管理的永恒主题 尚无统一的、急诊专业内的质控指标,各地区、各医疗机构之间无法横向比较 国家卫计委急诊质控中心挂靠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 国家卫计委急诊质控中心 1 2 3 4 成立全国急诊医学质控专家委员会 确定工作流程和组建执委会 成立急诊医学质控专业分会 构建急诊医疗质量控制学术交流平台 A 急诊科规范建设与管理指南专家组 B 急诊医疗安全委员 C 急诊科合理用药委员会 D 生物安全监测质控专业组 E 急诊医学专业相关疾病质控专业组 F 急诊病历质控专业组 * G 临床急救技能质控专业组 H EICU(包括抢救室)质控专业组 I 院前与院内衔接安全专业组 J 突发应急事件处理专业委员会 K 急救护理质控专业组 L 临床中毒质控专业委员会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结构-过程-结果”模式 指标(一):急诊科医患比 指标(二):急诊科护患比 指标(三):抢救床位病患比 指标(四):危重病患比 * 理想的急诊科 每一位急诊患者都照护到 医护通力协作、配合 每一位住院医和医学生都得到充分指导 所有病患都安全、无医疗不良事件 * 然而,现状是这样的 病人多、病情陌生、常多人需同时诊治 口头抢救医嘱、无法及时施行双核对 环境紧张、医护患三方均关注时效性 医护团队松散联系型、科际配合不紧密 急诊岂止是少一张床?! 急诊人满为患 大量非急诊病人占用急诊资源 敢问路在何方? 真正发展社区全科,使90%的急诊首诊在社区 联合所在医院医联体内的下级医院,筹建联盟内急诊治疗区(一些大医院在积极实践中) * 医疗不良事件成因 易发环节:诊断、治疗、手术、抢救、收费 易发人员:新毕业人员、新调入人员、实习、轮转、规培、进修人员 易发时间:节假日、公休日、中午、夜间 易发因素:违反医疗常规、技术水平低、工作不专心、服务态度差、思想压力大、疲劳上岗 、责任心不强 医疗不良事件成因 人的因素 编制相对不足:永远的痛 医护心理失衡:遗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积极性、厌倦、粗心大意、疏忽、轻率 管理者:科学排班、关心、关注、激励 近虑远忧:专科队伍稳定性 “超载”的急诊科,分层诊疗……对急诊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 愿意干少,进人困难(儿科、精神卫生) 晋升、待遇无倾斜(尤其小医院) 考博、转行、经商……各种流失 未雨绸缪,避免恶性

文档评论(0)

28375873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