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doc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中学??高倩 1? 引? 言 1.1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较之以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索养为宗旨;新课程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这一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互动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教师专业化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又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只有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水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才能得到确认,教师工作的专业特征才能得到确认,教师自己的生命价值也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要“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1]。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课程改革既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舞台,甚至可以说,没有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就难以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在课程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从而把新课程推向课堂教学层面,把理想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这也是本文选择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当前课程改革进程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当前中学教师不能适应改革需要,原有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冲突,对自身专业化发展存在许多的困惑。正因为如此,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也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任务 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更有针对性的方向及途径。具体的研究任务为: (1)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理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脉络及相关理论; (2)调查并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惑及需求; (3)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4)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2? 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费朗· 富勒(Fuller)编制的《教师关注问卷》,七八十年代兴盛于欧美各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 2.1? 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就美国而言,1980年6月16日一篇题为“救命!教师不会教(Help! Teacher can’t teach!)”的文章引起了公众对教师质量的担忧,拉开了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序幕。随后,由“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复兴小组、霍姆斯小组等在1983年至1995年期间发表的一系列相关报告引起了学校核教育行政机构的极大关注。其中尤以霍姆斯小组的系列报告对教学专业的革命产生了最为持久的影响。1986年,在霍姆斯小组的《明天的教师》中,明确提出“教学专业化”(teaching as a profession)的概念,再次将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作为主题:教师教育由训练模式走向开发模式,由注重技术培训走向关注专业化构建,更加注重教师潜能的开发,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一体化。教师拥有多种专业发展的机会,有专门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以在学院或大学选修课程,也可以通过教师联合会议、小组学习、远距离学习、兴趣课程学习等途径学习,还建立了新的教师职称制度,实行三级教师证书制,按不同的职能、胜任工作能力提出不同的教育或培训要求,并给予不同的专业职称和不同级别的待遇,这被称为“专业生涯阶梯(professional career ladder)”。 英国、德国等欧美国家虽然有自己的教师培养传统,但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也纷纷效仿美国改革。1983年英国的《教学质量》白皮书对教师教育改革做了许多规定,明确指出由国家拨出专款用于教师专业发展。文件还重申了70年代以来政府有关教师在职进修的政策,特别强调应保证新教师参加学习的时间和机会。8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以学校为基地”的办学模式,彻底转变了原先在高等学府培养教师的模式,开拓了英国教师教育的新途径。德国于20世纪60年代把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专科学校”升级为教育学院,“联邦和州促进教育计划与研究委员会”(BLK)在1981年度的报告书中提出了“校内在职教育”一词,指以中小学校为中心、以学校的工作需要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师培训活动。这个模式后来被普遍运用并受到高度重视[2]。 2.2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