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0课 六国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开头“不赂者以赂者丧”这句话。 B.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C.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其破灭的真正原因,从根本上说,其原因是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A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穷力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 * 六 国 论 苏 洵 1.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 2.准确翻译文言句子,摘记文中警句,理解和把握文本脉络,体会文章说理的逻辑性。 3.学习本文缜密的论证方法。 4.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六国论”即“论六国”,“论”是分析、评论的意思。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御敌的历史教训,以古讽今,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 大器晚成: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27岁才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又经欧阳修推荐,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五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主要成就: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自宋太祖统一天下以后,实施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政策,影响所及,全国军备废弛,地方兵力薄弱,边境防务空虚。传至真宗时,虎视东北的辽,势力强盛,大举南侵,结果作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继传至仁宗时,强悍的夏崛起于西北,对边疆侵扰,宋又须每年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折损了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它们更加贪得无厌。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路线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路线很相像。六国 是因为采取了这样的方针路线而被秦所灭,北宋王朝如果不改弦易辙,势必也将落得和六国一样的下场。关心国家命运的苏洵,就是用这样的论点写下了这篇以古喻今、议论透辟的《六国论》。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自我核对]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自我核对]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自我核对]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2.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作者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自我核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2)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两个分论点则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的。 (3)这样的提出方式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展开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中,前者直接提出,顺应中心论点,对中心论点进一步阐释,使人的认识更深一层;后者在一问一答中提出,消除疑虑,使中心论点更加完善,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起到突出、强化的作用。 3.课文最后一段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自我核对]课文第6段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应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遭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