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野马泉成矿带地质特征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野马泉成矿带地质特征探析

青海野马泉成矿带地质特征探析   摘要:本文对青海野马泉成矿带的构造、地层、侵入岩及成矿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开采,供参考。 关键词:野马泉成矿带;构造;侵入岩;成矿特征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Qinghai Broncos structure, spring metallogenic belt strata, intrusive rocks and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is conducive to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Yemaquan metallogenic belt; tectonic intrusive rocks;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野马泉成矿带位于青海东昆仑西部,蕴藏着丰富的铁、铜铅锌等多金属资源,为青海省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该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寒干旱内陆高原盆地气候,交通不便,环境条件差,研究程度低。六十年代的矿产普查,在野马泉等地发现了一些铁、铅、锌矿化(点或矿床),主要是以铁为主;七、八十年代开展有关基础地质、矿产方面的勘察。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开展了 1:20 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圈定了找矿靶区;自2000 年,开始对野马泉地区铁、铜铅锌多金属矿进行普查,取得了多金属找矿的重大突破,发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矿床,如景仁东铜锡矿床多金属矿床、虎头崖铜多金属矿床、野马泉铁多金属矿床、肯得可克铁、钴、金多金属矿床等(图1)。 图 1 野马泉地区地质简图 1 构造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史中,野马泉地区经历了多次复杂而强烈构造变动。NWW向、NW向压性、压扭性断裂组成了区域主体构造,且对各时代地层分布、各类岩浆岩和变质作用及矿产等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区域上分布的各期侵入岩主要受NW向和NWW向两组断裂控制。岩体和围岩的接触面、岩体附近的断裂破碎带及地层不整合面是本矿区的主要容矿构造。控矿构造主要为与区域EW向主断裂平行的次级压扭性断裂破碎带,带内矽卡岩化和其他蚀变作用强烈,是主要的赋矿和容矿空间,大量的铜、铅、锌、银等多金属矿产于其中。 2 地层 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金水口群、冰沟群;奥陶系上统铁石达斯群;泥盆系上统契盖苏群;石炭系下统大干沟组、上统四角羊沟组;二叠系下统打柴沟组;三叠系上统;上第三系;第四系(图1)。地层总体走向近东西,与元古界金水口群下岩组呈不整合接触,与奥陶统铁石达斯群下岩组呈断层接触。金水口群分布在区内西南角、北部乌兰乌珠尔山北坡一带,为一套中深变质岩;冰沟群呈东西向展布于巴音郭勒河一带,为滨-浅海相碳酸盐岩;下统大干沟组零星分布在巴音郭勒河西侧,地层走向东西向,与元古界冰沟群,上奥陶统铁石达斯群下岩组呈断层接触,与上石炭统四角羊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统四角羊沟组呈条带状分布于野马泉南侧及巴音郭勒河两侧。 3 侵入岩 区域上分布的侵入岩属东昆仑花岗岩之祁漫塔格花岗岩亚带。如图1所示,区内侵入岩分布广泛,侵入岩时代主要为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其中以华力西期最为强烈。各期侵入岩明显受到NW向和NWW向两组断裂构造控制。岩体边部或断层附近,岩石普遍具碎裂或压碎结构,个别岩体受动力变质作用,岩石具有片理和片麻状构造。各期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带上均具同化混染现象。围岩蚀变普遍有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角岩化和矽卡岩化等。侵入体与大理岩接触处常产生矽卡岩接触变质带,并有矽卡岩型铁矿、多金属矿生成。华力西期侵入岩以酸性岩为主,主要类型为辉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其中斑状二长花岗岩分布最广。印支期侵入岩分布较广,以中酸性岩为主,岩石类型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燕山期侵入岩仅有钾长花岗岩,在冰沟南、景忍东、野马泉出露,岩体呈不规则岩珠状产出,侵入于上奥陶统铁石达斯群下岩组、石炭系、下二叠统打柴沟组下段及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中,外接触带见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体。 4 成矿特征 野马泉地区位于祁漫塔格弧后裂陷带,前寒武系是结晶基底变质岩形成时期,基底地层以沉积Fe或高背景Fe、W、Cu、Sn、Au元素为主,是重要的矿质来源层和赋矿层位。早古生代早期,陆块开始裂解,地壳发展进入到以拉伸为主的新阶段,呈现出弧后裂陷槽或小洋盆环境格局,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明显。晚古生代本区转为活动大陆边缘,发生了自南而北有限陆-陆俯冲,并伴有以热液活动为主的成矿作用,晚泥盆世的磨拉石建造和强烈陆相火山喷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