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中外文化交流走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大运河-中外文化交流走廊

中国大运河:中外文化交流走廊   大运河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走廊。交流时间之长,地域跨度之大,影响力度之深,是中国文化历史上值得书写的重要篇章。 历史上,中国大运河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走廊。在这条走廊里,交流是双向的:早期,主要是中国文化输出;后半期,则是外国先进文化输入。 大运河的输出 在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1254-1324)描述了他看到的长江以北运河:忽必烈已经开通了从瓜洲到大都的水路。这条水路是一条宽而深的航道,把江河、湖泊连接起来。《游记》还记录了他在山东一带看到的运河城市如临清、济南和东平等地的情况。 近代西方人进入中国、并对中国逐渐产生影响,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明代。这个节点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关。史学家一般把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航海当作中世纪和现代的转捩点。此后,西北欧沿海强国通过战争、掠夺、贸易、传教、建立殖民地等方式逐渐向外扩张。至19世纪,欧洲在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迅猛发展。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早已繁华,举世闻名,引发了西方人的关注,当时外国人来中国,首先接触的往往就是大运河。前往北京的外国使节、传教士、旅行者等多取道于此。大运河沿线的水利工程、城镇乡村和风土民情,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作品中的观察与描述无疑有助于西方加深对中国的认识。 1488年,朝鲜人崔溥(1454-1504)在海上遭遇风浪,漂流14天后在宁波附近获救登岸。之后,他沿浙东运河、京杭运河前往北京,历时44天,成为明代走完大运河全程的第一个朝鲜人。他用中文写下的《飘海录》成为弥足珍贵的大运河史料。 日本僧人策彦周良(1501-1579)于1539年和1547年作为日本遣明使副使和正使来中国,在中国逗留5年多,多次沿大运河南来北往。他将两次来华经历写成《初渡集》《再渡集》。这两本记事性诗文集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文献。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在明万历年间来中国。他从南京出发沿运河前往北京,沿途经过许多大运河城市。对明代运河漕运的有关情况,他甚感兴趣,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做了详细记载。 除了利玛窦之外,明清时期有不少来中国的传教士将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书,在欧洲出版,其中不乏关于大运河的详细描述。这一时期还有不少中国传统典籍经翻译而介绍到欧洲。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1815-1897),是牛津大学第一位中国语言和文学教授。他不仅翻译中国典籍,还著书立说,系统论述孔子、孟子以及中国的文学和宗教。在牛津任职之前,他于1873年4月从上海出发,坐船经大运河访问北京,回程时去了泰山和曲阜,之后经大运河返回上海。他对中国文化的译介,可以听到大运河的水声。 但外国人对大运河的描述,并非仅限于见闻。他们目的性很强,颇有系统性,撰写专门报告,研究大运河,研究大运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英国学者吉恩斯在1890年在伦敦出版《世界各国的水道和水运》中提到中国的大运河,认为“就许多方面来说,世界上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大运河。它也是所有其他运河中,我们了解最少的。”1895年出版的《时代世界地图集》中载有中国大运河的地图。1912年10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F.H.金的学术论文,题目是《中国的运河,人类的奇迹》,该文对江南运河地区河网密布做了详细的记录。1917年在伦敦出版的《百科全书,中国》有关于大运河的词条。 大运河的接纳 通过大运河,西方对中国有所了解。而现代西方文化最早进入中国,所谓西风东渐,正是沿着大运河而播扬。 法国传教士金尼阁(1577-1628)在利玛窦逝世后不久抵达北京,并发现了利玛窦的札记。明万历四十年(1612),金尼阁返回欧洲,他身着中式服装出入于各国公共场合,以感人肺腑的演讲宣传利玛窦和其他在华传教士们的功绩,并着手整理翻译《利玛窦中国札记》。该札记于1615年在德国出版,掀起了欧洲的“中国热”。当时,大批欧洲年轻传教士申请赴华,德国人汤若望(1592—1666)即是其中的一位。汤若望历经明清两代,为西学东渐做出重大贡献。1618年,金尼阁离开里斯本第二次来华时,携带在欧洲各国募集的7000册图书和仪器,从杭州沿大运河抵达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外国图书馆。金尼阁本人估计书籍和仪器在离开欧洲时价值1万金币。金尼阁拟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联络艾儒略、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经等中外人士共同翻译出版这些书籍。金尼阁二度来华后,先在南方进行传教和译著工作,较长时间住在杭州,并以杭州为中心沿大运河到嘉定等地活动。1628年,金尼阁在杭州去世,把“西书七千部”介绍给中国知识界的计划流产,大部分书籍流失。1938年,北平天主教堂整理藏书楼时发现了残存的数百部,其中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