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现暗物质是让人幸福事
发现暗物质是让人幸福事
『我爱说科学是跟艺术一类的东西,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
就是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解释的欲望。』
『这就是科学在未来要探讨的问题—
如何不仅在物质上,而可以进一步在精神层面上帮助我们。』
李淼 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理学硕士。1990年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他是物理学家,也是诗人。“偶尔谈物理,总是谈诗歌和音乐”。研究的对象包括宇宙、弦论、暗能量、黑洞、时间,著作有《越弱越暗越美丽》等。
其实我们在午后的咖啡馆里的漫谈可以简化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理性和虔诚是否天然抵牾?在对宇宙空间进行了长久的凝视之后,天体物理学家李淼的结论是,它们可以在一个人的内心达成统一。第二个问题:空间物理和诗歌的距离有多远?答案是零距离。
作为一个喜欢写诗的物理学家,这样的回答并不出人意料。
在国内的物理学界,活跃于“科学松鼠会”和博客、微博等网络空间的李淼,是青年的偶像,也是新派学术偶像的模板。见面时他穿鲜亮的青柠色衬衫,搭牛仔裤,时间在他身上,仿佛看不到痕迹。
这位物理学和哲学兼修的学者,身上除了书卷气,更让人觉得接着地气。他在微博上纵横而谈,将“暗物质”、“大型宇宙对冲机”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科普到公众平台,事实上,这并不是一种常见的能力,全世界的科学家,也找不出几个愿意并且能够用微博推广科学知识的人。
除了科学之美,他也对文学、美学、神学侃侃而谈。在他看来,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重点,但要认识人本身以及人背后的事情,需要超越理性,需要虔诚。他最近着迷的德国作家黑塞就很有宗教感,他说黑塞的《悉达多》和《玻璃球游戏》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者,一类是虔诚者。理性者以为可以控制世界最后反而被世界所控制,虔诚者没有野心,从而更加从容。”这是他感受世界的新维度,无关太空,关乎人心。
自古趣味多低级
记者:我们知道全世界科普做得好的微博不多,你的微博却得到了普通公众的喜爱,可否介绍下体会?
李淼:其实我自己没有专门像科学松鼠会或果壳网那样系统地做市场工作,做营销,甚至刚开始做微博的时候曾经说过,“偶尔谈物理,总是谈诗歌和音乐”。我觉得自己进入大家的视野,可能是各方面效应累积的结果。一方面是我写博客也有六七年了,本来就积累和转化了一些爱好者。另一方面是进入2010年代,社会上更多的人发现,光有物质不行,大家于是都开始关注文化、关注科学,包括厦门的PX工厂事件,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技术是生活领域必须关注的事情,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幸福的事情。可能正因此,我在网上的一些言论,这两年有效应增大的趋势。
记者:过去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度《十万个为什么》也是居家旅行必备。你是否觉得,相比过去,今天科学、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更远了?这和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化是否有关?
李淼:这可能和专业分工细化有关,但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关系。专业分工细化应该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战”以后开始的。我个人感觉今天科普读者少了,是因为八十年代科普曾经很热。当时文化领域也是如此,很流行看西方的东西。到1990年代、2000年代,大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经济上了,包括文化人在内,主要精力说白了都用在挣钱上,物质化比较严重。又过了10年,到2010年代,反而明显地感觉到开始进步了,过去有很多反智的文化偶像,现在他们的市场越来越小,或者甚至他们都不再反智了。这是不少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过程—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科学和文化了,我觉得未来这方面极有可能越来越往好的方向走。
记者:现在的教育制度令孩子将数理化看成负担,科普从趣味出发,松鼠会已经做出例证,你也做了成功的实践,在怎么让孩子爱科学方面有何建言?
李淼: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要分成两类,一类是从“趣味性”出发的,也就是简单来说叫“好玩”;第二类纯粹是出于简单的好奇。趣味性和好奇是有区别的。我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对世界都有好奇心,但这不完全是趣味。比如刚才谈的PM2.5,现在哪怕是孩子也会问这个问题了,但它并没有很多“趣味性”可言。
关于这个问题,例子很多,比如你打开手机,孩子玩的时候发现图片会自动调整上下—这是手机内部安装的重力传感器,它是通过测加速度来调整手机显示的方向的,其实在从前,这个传感器曾经是一个大型的机器,在过去它是物理学里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但现在它已经成为民用级别的东西了。研究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有趣味在这里,但主要是好奇心。
好奇,就是你想去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比如孩子问自己怎么出生的,这就是好奇。趣味更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7课 实践出真知-【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金牌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pptx VIP
- 职业卫生评价资质现场评审考试试题库.pdf VIP
- PDCA:提高出院患者随访率.pptx VIP
- fc勇者斗恶龙7攻略.pdf VIP
- JT_T 1486-2023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技术导则.pdf VIP
-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点:生物与光因子.doc VIP
-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pptx VIP
- 工业生态学大作业——工业生态园区产业链详解.ppt VIP
- 人教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全)-人教版五年级英语.docx VIP
- 微信式延续护理在防治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临床药物治疗杂志.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