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保护观念 敢于面对问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增强保护观念 敢于面对问题

增强保护观念 敢于面对问题   作为一位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者,在面对研究对象时,会坚持一种公正、科学、实事求是的考察研究态度。因为,学术研究不是以功利主义为目的的,否则就背离了学术研究的初衷与诚信原则,也没有任何的价值与意义,甚至会对研究对象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带来误导,同时也是广大学界同仁所痛斥的。然而,在笔者的多次田野考察中,会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当地的文化管理部门,对“非遗”项目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敢勇于面对,对学者的研究提出很多质疑,甚至否定学者的研究结果,为此,上述情况触发了笔者的系列感想。 一、摒弃“官本位”思想,以开放、包容的 心态面对问题 首先,“非遗”项目不能成为地方政府炫耀文化政绩的工具。自从国家大力开展“申遗”活动以来,每年的“申遗”工作都会成为地方文化部门的头等大事来做。只有成功“申遗”,才能带来丰厚的文化政绩与数额颇丰的经费拨款。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民间文化资源,借某些官方活动,吸引外界的眼球(尤其是渴望得到上级的青睐),借机捞些文化政绩,甚至借机达到敛财的目的。而针对其文化遗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置若罔闻,不敢勇于面对,容不得外界的半点疑音。甚至是对外来研究者抱有一种防备心理,有点“家丑不可外扬”之嫌。因此,建议某些地方政府应摆正位置,抛弃“官本位”思想,不要把“非遗”项目当成追求政绩与经济利益的文化工具。 其次,地方政府面对学者们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要以包容的心态来面对,要敢于面对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文化管理部门,针对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要有一种宽广的胸襟来面对外界的研究。因为,既然自家的传统文化受到外界的广为关注,说明其文化价值深有影响。所以,在面对学术界的研究时,不能拿自家的传统文化为“宝贝”,只听好话,不愿听到“杂音”。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作为扮演当地传统文化“局内人”的文化管理部门,对于其传统音乐文化在发展、传承中遇到的问题不敢承认,甚至否定外界的研究观点。归根结底,其深层原因在于,对于研究者提出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眼中,是在否定其文化政绩,甚者是对其仕途发展不利。以南方某瑶族乡的“还盘王愿”仪式音乐为例,虽然是省级“非遗”项目,但据笔者观察,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师公对部分仪式与唱腔的不甚熟悉,会对其原生性保护与传承带来不利因素。所以,这种尴尬的现状,难道没有引起当地文化部门关注与深思吗?笔者认为,地方文化部门要敢于正视其“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中出现的问题,不要抱着“非遗”这块金子招牌,高高在上,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虚心接受外界的批评与建议,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原生性保护与传承。 二、增强保护观念 提高业务水平 “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停留在表层上,要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要结合传统文化自身的文化特征进行保护与传承。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类的“非遗”项目,其真正的文化艺术价值,在于它的乡土性与原生性特质。因此,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必须要求一个完整的极其原生性的社会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保护与传承要遵循其文化发展的规律,深入地挖掘其保护与传承的社会文化资源,不能成为面子工程,只顾及“前景”(形象工程),而对“背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深层次问题)中出现的问题不敢正视,不积极主动进行解决。以河南地方戏曲怀梆为例,虽然“申遗”成功,据笔者多次考察发现,由于受众的影响,怀梆戏曲唱腔中的“古怀庆府”方言,只是在某些民间剧团中还有保留,究其原因,据怀梆著名艺人赵玉清先生说,主要是由于怀梆的老调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听,为了增加受众群体,因此,怀梆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吸纳了中州方言。我们知道,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创新问题始终是一个矛盾问题。作为以古怀庆府方言为特色的怀梆戏曲,正是由于其独特的“挑后嗓”①唱腔技法,以及伴奏乐器——“尖弦”②的使用成为“申遗”成功的一个重要砝码。如今“挑后嗓”唱法由于缺乏传承人,其高难度的唱腔技巧如今已很少有人再唱。并且由于“尖弦”乐器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如今在这些官方与民间剧团中几乎已经消失,很多是以豫剧中乐器——板胡来替代。还如,笔者于2011年12月在资兴团结瑶族乡考察时,听一位瑶民唱瑶族酒歌,笔者问他这是真正的瑶族酒歌吗?他说这是他亲自改编的,当问起为何要改编呢?他说,这种歌曲风格雄壮、激昂,他本人并不喜欢瑶族真正的酒歌,因为那些歌曲没有激情、软绵绵的。为此,他本人即兴编创一些所谓的瑶族“酒歌”,经常在公共场合表演。从上述两个事例可以看出,作为地方传统文化持有者的“局内人”,不论是地方文化管理部门,还是普通百姓,缺乏“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知识。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部分官员不懂文化,不懂得文化的价值、规律、性质、意义。他认为,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把“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