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老校长李登辉 时代远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复旦老校长李登辉 时代远声

复旦老校长李登辉 时代远声   初夏,天气渐暖,走在复旦的校园里,却依然可以感觉都市的节奏。在这里,关注是不可少的。即使窗外无人驻足,孜孜不倦于3108教室的学生,还是会想到舞台下那些炽热的目光。舞台?相辉堂内,年复一年的话剧节、毕业大戏、摇滚音乐节。这里的确是舞台,但舞台,却不仅仅是这里。学习的、求职的、恋爱的,奋斗着、沉思着、苦恼着。 就这样,春来秋往,寒暑易节。平凡却胶着。 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网络时代,全球化时代,Chinamerica时代……凡诸种种,似雨后的大理石路面,浮光掠影,令人目不暇接。学而优则仕,于是乎封官拜爵,齐家治国;希求独立之人格,自当幽居象牙塔内,采撷灵魂中的点点星火;渴求强健之身体,亦可挥汗于运动场内,歆享胜利之喜悦。不过,沉浮官海、徜徉书海、泛波碧海,虽有一时之喜乐,终难免若有所失。 是啊,我们善于遗忘,遗忘了忧愁和喜悦。 就这样,忘却了寒暑易节,春来秋往。 却,也忘却那—— 静水流深…… 归来 1904年冬,李登辉回到中国。 生于南洋的他,在接受过初等教育之后,在16岁那年奔赴新加坡,就读于英华书院( Anglo Chinese School),在那里,李登辉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三年后,他再至美国,在俄亥俄州 (Ohio) 威斯雷阳大学( Wesleyan University)读预科。继而,1897年入耶鲁学院(注:耶鲁学院时属大学校本部);1899年6月,获耶鲁大学文学士学位。 是年,李登辉28岁。 可是,事业才刚开始。生命也才开始不久。 对于老校长李登辉,曾就读于复旦大学的胡秋原写道:“先生和孙中山先生是经过同一种精神体验的。但先生毕生尽瘁的,是与中山先生不同的事业。孙先生是一政治家,李先生是一教育家。” 而他从事教育事业之起点,从1900年似乎便开始了。 是年,李登辉至槟榔屿,任英华书院英文部主任。在当地,李登辉结识华侨领袖林文庆,共同发起槟榔屿华侨“好学会”,鼓励土生华侨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1901年上半年,回到巴达维亚后,李登辉又在当地创办了第一所初级华人英文学校——耶鲁学校,自认校长。尔后,到了9月,中华会馆正式接办耶鲁学校,改名为“中华会馆耶鲁学院”,李登辉仍担任校长。 1903年5月1日,李登辉辞去耶鲁学校校长职务。 次年冬,回国。 任教 回国后,李登辉最终选择落足上海,加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对此,曾共事于青年会的颜惠庆说道:“(李)返国后……决定在国内创办大学,以期造就人才。待后李氏与余加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李氏后另创办寰球中国学生会,藉以唤醒青年人之爱国思想。” 1905年7月1日下午,寰球中国学生会在上海北京路十五号青年会厅成立。 同年9月14日,复旦公学在吴淞提督行辕举行开学典礼。 1906年1月,李登辉正式到复旦公学任教。 1913年,李登辉被评为复旦公学校长。 1917年,学校改称“复旦大学”。 巨变前夕的深夜里,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多少年炮声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有人说那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是局。但也是个谜。 1929年11月4日,《复旦周刊》刊登李登辉的文章《我们所最需要的教育》。文章追溯了教育英文词Education的拉丁文起源,Ex意“从出”,Duco为“引导”,合之则为“引导从出”。换言之,教育是为激发个人之潜能。李登辉曾长期教授的心理学,是为激发潜能之“术”乎? 文以道之,德、智、体三者,贵在平均发展,“不过今日奸诈百出、贪欲炽张的时代,对于德育,似不能不多加注意”。“在过去的教育设施中,尤其中国,太偏重于智育方面,以致把其他方面都忽视了”,于是乎,或头脑发达,四肢羸弱;或言辞空乏,行解不一。今重德育,虽初始亦从智识方面入手,然行解相应,佐之以心理学之种种施设,最终以求道德之树立。道德既建立,精神亦自然而生。文章追述西学东渐之缘来:“但是那时只看西方物质文明之可惊,我们的模仿,亦就着重在物质方面。所以那时大家都只晓得提倡西艺,至于西方文明之精神方面,虽是西方文明的精神精髓,却反因未受了解,而遭遗弃。我们改革的结果,只是抄袭了一些西方的皮毛,拾得一些西方的糟粕。今日的情形,尤其不幸。我们因为对于一切旧制度、旧道德、旧礼教的怀疑,把这些一股脑儿都打倒推翻,同时却又不能产生新道德的标准。一般青年所受的教育,都只有理智的片面,丝毫谈不到全人的发展”。原先“我们虽以精神文明自豪,鄙视外人为太重物质,而在今日,则物质与精神,两均不能如人了”。 “术”之为用以求“道”,若以之荧惑人心,其远矣。“近代教育的思潮,是由个人与社会对抗的观念,进而至于个人与社会调和的观念。教育的最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