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英-用生命延续着生命
王英:用生命延续着生命 2010年6月11日上午8:30,41岁的第二炮兵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学女博士王英被推进了手术室,在被推进去的一刹那,她对丈夫摆了摆手,笑着说:“再见”!可她心里知道,也许此次是再也不能相见。
乳腺癌,一个大多在45岁以后才会出现的病症,就这样猝不及防且毫无征兆地降临到风华正茂的王英身上。从医生到病人,角色的互换让王英对生命和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癌症整整抗争了两年,人间极刑般的苦痛,身心备受摧残,站在脆弱的人生边缘,王英却是那样的乐观,她说:“正因为我自己得了癌症,我更能体会病人的苦痛,我还要陪着他们走下去,我要用自己毕生的能力和心血来救治他们。病人需要我,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需要我,我不能这么自私地走掉。如果不能和别人比生命的长度,那就去比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吧!”
献身军队医疗事业
王英1996年7月从地方大学获得中医硕士学位后,特招入伍来到了二炮总医院中医呼吸科工作,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科里的病人越来越多,在给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她感觉到仅仅靠中医学的知识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病痛,要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适应呼吸科的工作需要,必须提高自己在西医方面的技术水平。
于是,王英下决心报考第三军医大学呼吸内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那时医疗工作非常繁忙,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晚上回家还要照顾年仅3岁的女儿,常常是利用休息时间和女儿睡熟后复习备考,经常熬夜到凌晨,几乎超出了身体极限。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努力,王英终于如愿以偿,2001年9月被第三军医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师从全军呼吸病研究所著名呼吸病专家钱桂生教授。
在重庆读博期间,王英的女儿才刚3岁半,对于孩子来讲,那段时间是最该得到母亲关爱和呵护的年龄,可为了汲取更多的知识,她把对女儿的思念和牵挂深埋心底。内心深处,王英感到对不起女儿,在女儿最需要母爱的年龄里,她却整天忙着工作,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抚慰,甚至没有时间带她去动物园玩一玩。
攻读博士,做不同的试验是家常便饭,慢性哮喘的研究,是一项国家级研究课题。王英经过理性梳理,更加坚定一个信念:只要勇敢地迈出双脚,路就会在脚下延伸。通过不懈努力,王英独立制备了大鼠的哮喘模型,并从原代培养了气道平滑肌细胞,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了博士课题,填补了国际上在该领域的空白,这项研究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哮喘发病机制研究及防治奠定了基础。
为患者付出真情大爱
早7:20,呼吸科RICU病房的门就已打开,王英每天都会准点换上白衣和拖鞋,她要在8:00科室交班前对现有24名重症监护病人进行查房。从办公室到1号病房是35步21米,从办公室到12号病房是108步65米,12间病房、每天4~5次查房,每次耗时36分钟,一天近180分钟,一个月仅查房就用去了王英90个小时的时间和行走近70公里的路程。这些数字还不算抢救和治疗。
“老高,怎么样啊?”王英一边问,一边摘下患者高大爷的呼吸面罩,拿起医用手电筒查看他的口腔:“嗯,真不错,痰少多了,好好养病,很快就能脱机出去了,老伴还等着你陪她遛弯呢?”边说着,王英撩起他的被子,用手摸了摸有些浮肿的双脚,一边询问护士他夜间的尿量一边调整呼吸机的频率,最后还不忘和护士一起翻起病人的臀部看是否有褥疮。九点交完班,王英来到医生办公室,和住院总医师对照病人一个个调整医嘱:3床的病人把阿司匹林由长期医嘱改为临时医嘱、9床把口服的格列美脲换成二甲双胍……十点,科里进行第二次大查房,十一点,回到办公室的王英才刚刚想起早晨的药还没有吃,还没把药片送到嘴里,医生就过来喊她给病人做气管镜下治疗,处理完三个病人,已经是中午12点了,一个上午,记者和王英才有了第一次机会交谈。
记者没能忍住好奇,问王英:“大多数病人都做了气管切开,很多病人已经濒临死亡,靠着呼吸机维持生命,你为什么还和他们说话呢?”王英说:“我知道他们能听到,我每天都要呼唤他们,他们心里是明白的。”王英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例如,9床的病人肺癌晚期,他的疼痛远远大过胃不舒服。对于癌症的疼痛,他甚至感觉不到胃的痛苦,因为我当过病人,我知道他虽然不能说话,可他心里会不舒服,虽然病人表达不出来,但根据医疗常规,肯定要做得更细一点,对病人来说,做得再细都不过分”。
重大考验面前勇挑重担
RICU——几个看似冰冷的字母,它的中文名称是:呼吸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都是需要借助呼吸机才能生存的患者。除此之外,这个词的后面还延伸着——死亡的最后一站、无家人看护病房。有人甚至称它为:最后的临终关怀驿站。而王英,就是这个驿站的“掌门人”。
2006年5月,王英离开了呼吸内科住院总医师的岗位,当时科室正准备组建呼吸重症监护室(简称RICU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