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比中看中国大城市防灾避难场所规划重点.doc

从对比中看中国大城市防灾避难场所规划重点.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对比中看中国大城市防灾避难场所规划重点

从对比中看中国大城市防灾避难场所规划重点   摘要:随着城市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城市成为了人口和建筑高度集中的地段,也成为了防灾避难场所规划重点地区。本文从日本,美国,中国三国防灾发展历程研究人手,思考如何构筑我国大城市防灾避难规划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关键词:防灾规划;避难场所;大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9-0061-02 1 前言 电影《2012》受到全球热捧,这是一部电影大多数人从中感受到视觉的震撼,完美的画面,紧凑的情节;但是这不仅是一部电影,它也反映了现实中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加剧,预演了这种矛盾激化的严重后果:即随着城市化高速进程,将导致生态破坏,各种灾害威胁整个人类的安危。脱离电影,我们来看看现实: 2003年我国感染病例共7737例,其中死亡908人 2008年汶川地震69225人遇难 2000年洛阳东都商厦特大火灾死亡309人 2010年舟曲泥石流1248人遇难 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死亡79人 2013年雅安市地震196人遇难…… 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一件件惨痛的事件敲打着我们的警钟,告诉我们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中国,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远远落后于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了避免类似灾难的发生,我们必须在加快城市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防灾减灾建设,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构筑城市防灾避难体系。 2 防灾避难场所规划的发展历程 关于防灾避难并不是本世纪才有的新名词,通过文献资料查找分析,在各个国家城市发展历史都可以发现其的存在的痕迹,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国家日本,美国,中国进行对比。 先来看看日本和美国,日本是较早注重防灾规划建设的国家之一,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7)日本就建立了第一个防灾避难场所一御救小屋以应对1829年的火灾。同时由于日本属于四面环海的典型岛国,其地理位置处于地壳运动频繁的大陆板块交界处,因此地震也是这个国家常发生的典型灾害之一。最典型的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造成了十几万人的死亡,而且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火灾增加那次灾害死亡的人数,因此日本很早就重视防灾规划建设,是最早提出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国家之一。从立法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发展的痕迹。 1956年《城市公园法》1973《城市绿地保全法》——将城市公园置于防灾系统地位 1986年《紧急建设防灾绿地计划》 1993年修改《城市公园法》强调“公园”称为“防灾公园” 1995年阪神地震——“临时住宅”收容避难所 2000年日本将防灾标志进行统一 而美国其防灾意识也历史悠久,比较典型的灾害的是:1906年的旧金山7.9级大地震,1969年8月,5级飓风“卡米耶”登陆美国东海岸,1999年9月“弗洛伊德”飓风袭击美国东部地区,2009年洛杉矶的森林火灾。针对这些灾害美国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FEMA320》《FEMA61》《ARC4496》,而且美国防灾减灾规划与建设不仅重视灾难发生时的抢救,还注重灾后受灾人群心里紧张和负面情绪。 我们再回到中国,由于我国古代的建筑大多为木框架,因此古代建筑大多抗震性能较为优越,但防火性能较差,因而我国古城中避难疏散主要用于防范火灾。比如最早由城市规划思想记载的周代,城市布局就有明确防灾思想,那个时期一般将手工业区、市场区等易发生火灾的区域与宫室区、居住区分开,便于防范火灾;而且城市在路网布局方面一般采用方格网的空间布局,用宽阔的道路和围墙划分防火单元,以便于发生火灾时进行扑救与疏散;建设园林、广场用于隔断火灾和疏散避难。再到经济与城市发展的鼎盛时期如唐长安城,主要从道路宽度的设置可以看出防灾的设置,例如街道宽度一般在40-75m,宫城市前横街宽达220m。又如宋汴州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内建筑拥挤,火灾频繁,后在城市的改扩建中贯穿了防火思想,采取扩大城市用地,拓宽道路,增设广场,增大建筑物间的防火间距,疏浚汴河,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化等措施。由于在城市布局上进行了适度调整,采用了灾害防治的思想,城市灾害损失明显减少。 近代中国推进避难场所建设的进度较慢,2003年国内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改建完成,填补了我国避难场所的空白,其后各省市都展开了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早期建设的避难场所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很多地方功能不全,除标识牌外,缺乏灾后避难生活所需的配套设施。直到2007年颁布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2008年颁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实施才有了一定的标准。 三个国家的防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