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和传统会计比较与反思.doc

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和传统会计比较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和传统会计比较与反思

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和传统会计比较与反思   摘要:本文首先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与传统会计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然后对前者的理论及其方法展开了相应的探讨与剖析,最后总结出在如今市场环境下,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和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出入,注定无法获得真正实施的空间。 关键词:股权资本成本会计;传统会计;比较;反思 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这一理论予以深入分析,发现其中某些观点对于企业资金成本管理而言,确实具有某种程度的深层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将该理论应用到财务会计体系的想法和行为是不可取的,和现行财务会计理论存在一定的矛盾。本文基于财务会计的视角,对该理论和传统会计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以期让更多的业内人士了解二者的差异,从而对它们的优劣有一个客观而准确的评价。 1. 差异比较 1.1在会计处理方法上的差异 1.1.1是否对股权资本计息 对于传统会计而言,其只是对财务资本利息予以必要的核算,却不涉及股权资本的计息事务,除此之外,也不将股利列入利息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其划归到利润分配之中;对于股权资本成本会计而言,情况则有所差别。该理论对股权资本提出了计息要求,和债务资本一视同仁,并将之当成利息费用的关键组成部分,另外,股利则被当成利息债务清偿的内容。考虑到股权资本没有实际利率这一概念,所以,对利息进行计提之前,应对多种风险因素予以综合考量,并在相关人员的衡量之下制定并给出相对合适的股权资本利率,该步骤结束后,才可以计提。在支付股利的一系列环节,上述股权资本利率的确定方法严重缺乏实施依据的支持,因此,应计利息、实际支付的股利是两个不等同的概念[1]。 1.1.2是否对资本利息予以全面资本化 在传统会计的理论中,但凡是债务利息几乎全被视作期间费用,当然,那部分由于固定资产的购置而产生的借款费用则不涵盖在内;股权资本成本会计之下的资本利息(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债务信息,二是股本利息[2]。),先被划入间接成本费用的范畴,然后被细化分配到一系列成本对象中去,并予以后续的资本化处理,不具备资本化资格的剩余利息将会被人为划归到期间费用中去。 1.1.3是否将净权益全部归属于股东 传统会计的观点是,净权益的归属只有一个,即股东,因此,又有股东权益之称。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观点是,净权益应包括两大部分:一、股东权益。一部分被称之为股东直接缴入资本,另一部分被称之为股权资本利息负债;二、主体权益。即企业主体通过相应手段或者一系列努力而最终实际获得的资金,所以,它的所有权应被赋予企业主体,除此之外,在数量方面和企业自创办以来到目前为止所有年度累计净收益的总和。 1.2在会计信息上的差异 在会计信息上的差异涉及如下四大方面:一、在以存货为代表的那部分资产项目方面的费用相较传统会计偏高。原因在于,相较传统会计而言,股权资本成本会计所涉及的利息费用,无论在内容方面,又或者资本化的对象范围方面,均大大超出;二、在销售成本方面以及折旧费方面所计算得出的费用高于传统会计。原因在于,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将已被资本化的债务以及股本等相关利息涵盖在内;三、在净收益方面相较传统会计偏低。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对净收益予以相依核算时,应用股权资本成本会计这一理论时,需要对股本利息这一费用进行扣除[3]。需要指出的是,早期时候,在利息费用这一块存在一个全面资本化的过程,如此一来,相当一部分利息费用便于该阶段被划归到资产成本之中,所以,造成净收益的偏低;四、“股东权益+主体权益”金额(股权资本成本会计之下)≠股东权益金额(传统会计之下)。 由上述分析可知,它们虽然在会计操作方法方面有所差异,且这种差异必将会造成二者在会计信息方面有所差异,但只是分析它们的方法差异以及信息差异,是无法对它们的优劣给出一个准确评价的。 2. 关于股权成本会计方法的两点剖析 2.1会计收益确定方面 对会计收益予以确定时,最为普遍的措施有两种,第一种措施是“资产负债表法”[4],另外一种是“收益表法”。仅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上述两种方法所能确定的收益应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且能够验证对方的准确性,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它们各自表述收益存在实质性的差异。前者认为,所谓收益也就是净资产的有效积累,并格外突出对资产的科学而有效的计价,不仅如此,还将会计收益计量当作资产计价的一个从属,至于收益表则被当作能够显示企业某段时期的净资产的具体变动情况;后者的观点是,所谓收益是对一系列成本及既已确认的各项收入予以相互配比而得到的最终结果,并遵循三大原则(原则一、实现原则;原则二、配比原则;原则三、历史成本原则),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资产负债表成了一个没有考虑耗用成本这一因素的副表,另外,资产计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历史成本的描述,计量的最大作用之一在于为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