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延续半个世纪3碗黄豆情
延续半个世纪3碗黄豆情 施豆3碗,19岁村姑救人于危难之际
陈怀军老人今年73岁,家住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金西村。1962年,中国刚度过3年困难时期,河南农村的多数家庭都填不饱肚子,陈怀军家也不例外。当时,22岁的陈怀军虽在当地合作社上班,但家里还是上顿不接下顿。他年过半百的父母饿得浑身浮肿,姐姐也病恹恹的。
为了求生,陈怀军和当家的嫂子结伴,背着几卷自家织的土布出来逃荒。他们背的那些土布不是卖的,而是希望为全家换些粮食糊口。坐着省里特批运灾民的闷罐列车,他们在安徽的一个小车站下了车,沿着村路换粮食。他们走过了许多村子,但当地农家少有余粮,所以他们处处碰壁,没有换得一斤粮食。
当叔嫂两人来到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李庄镇夏庄村,一连几天吃不饱的叔嫂俩看到有人担水,便在路口讨了口水喝。那是一个刚刚开春的日子,井水很冷,饥肠辘辘的叔嫂俩不禁打起了寒颤。陈怀军清晰地记得,那天是1962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中午,在夏庄村,他们敲开了一户人家的大门,开门的是19岁的姑娘夏淑梅。
当时,夏淑梅正在院子里做家务,见到陈怀军叔嫂,她热情地将两人招呼进屋。得知他们是远道而来用布换口粮的,善良的夏淑梅不仅换了布,还特地熬了一锅红薯粥,让他们吃了一顿久违的饱饭。接下来,夏淑梅还发动乡邻们到她家,拿地瓜干(红薯干)、地瓜面(红薯面)来换叔嫂俩的布。很快,在夏淑梅的召集下,陈怀军叔嫂背来的土布全部被乡亲们换走了,一共换了70多斤口粮。叔嫂俩激动万分,连声道谢。
让陈怀军没想到的是,他们临走时,夏淑梅拿出一个粗瓷大碗,从自家剩粮不多的粮缸里,舀了满满3碗黄豆,倒进他们的布袋中。当时,黄豆很珍贵,陈怀军知道,夏淑梅家也不富裕,她是在未经家人同意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做出这一善举的。临别时,陈怀军叔嫂对夏淑梅千恩万谢才踏上了归途。
陈怀军叔嫂回到河南登封家里时,家中已断粮多日。看到黄澄澄的黄豆,陈怀军的母亲如获至宝,激动不已。陈母把一部分黄豆磨成豆面,掺上地瓜面和野菜,蒸了很多“窝窝”,全家人因此平安地度过了那个青黄不接的季节。
正是有了那些口粮,陈怀军父母已经饿坏了的身体才得以康复。回乡后,陈怀军还用一些黄豆换回了紧缺的生活必需品。后来,他娶上媳妇成了家。
“咱们这辈子不能忘记人家姑娘的大恩大德啊!”陈怀军的母亲经常念叨着这句话,嘱咐陈怀军说,等日子好了,一定要向恩人当面致谢。
1999年,陈怀军的母亲去世前,把陈怀军叫到面前,叮嘱他今后一定要找到当年的恩人,当面谢谢人家。母亲的话一直铭记在陈怀军的心里,之后的多年里,他只要想起那位叫夏淑梅的善良姑娘,就会觉得心里暖暖的,决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找到她。
时隔51年,七旬老人费尽周折找到恩人
当年,陈怀军在夏淑梅家吃饭时,听夏淑梅说她大姐快要生孩子了,在当地到处都买不到红糖。陈怀军说自己在合作社上班,能买到红糖,许诺回家后一定给夏淑梅邮寄一些来。其实,夏淑梅当时并未抱太大希望,因为在那个计划供应的年代,红糖算是稀有食品。但没想到一个月后,她竟然收到了陈怀军寄来的2斤红糖。夏淑梅非常高兴,特地给陈怀军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
这之后,由于路途遥远,生活忙碌,陈怀军与夏淑梅失去了联系。
虽然陈怀军对夏淑梅一直心存感激,却再没了夏淑梅的音信。上世纪80年代,陈怀军曾按寄红糖的地址,给夏淑梅写过信,却被退了回来;他给当地相关部门打电话,也查不到夏淑梅的下落。
陈怀军成家后育有5个孩子,还收养了2个孩子,家庭负担很重,整天忙忙碌碌不得空。等孩子们都大了,他才真正松了口气。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陈怀军寻找恩人的愿望强烈起来,决定亲自去恩人的家乡寻找。1999年和2002年年底,陈怀军两赴安徽砀山县,遗憾的是都没有打听到有关夏淑梅的任何消息。陈怀军不愿这么放弃,可是,夏淑梅到底去哪儿了呢?
原来,1985年,夏淑梅的丈夫工作调动,她随丈夫来到了河北沧州安家。夏淑梅的哥哥弟弟也都在外地工作,姐妹出嫁后都不在原来的村庄,老家已经无人居住。但这些,陈怀军哪里知道?
陈怀军的年纪越来越大,他找到恩人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2013年3月23日,陈怀军再次千里迢迢来到安徽省砀山县夏庄村打听。幸运的是,这一次,陈怀军终于找到一位了解夏家情况的老者。老者告诉他,夏淑梅已经搬到河北沧州居住,但夏淑梅的大姐住在离夏庄村两里地的王庄。于是,陈怀军找到王庄,见到了夏淑梅的大姐,由此得到了夏淑梅的联系电话等信息。
当天,夏淑梅的大姐当着陈怀军的面,拨通了夏淑梅的电话。电话那边的夏淑梅,虽然还记得当年3碗黄豆的事儿,但当年的小伙子叫什么名字,她已记不起来了。此时,陈怀军早已热泪盈眶,他接过电话,激动地说:“恩人呀,我可找到你啦!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定要在有生之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