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我们需要怎样语文课堂儿童立场.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们需要怎样语文课堂儿童立场

我们需要怎样语文课堂儿童立场   【摘 要】教育应该站在儿童立场。语文课堂要站稳儿童立场,不是在学习要求上迁就儿童,而是在教学的内涵上尊重儿童的认知水平;在教学的形式上尊重儿童的认知方式;在发展要求上尊重儿童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课堂 需要 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72-02 教育立场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进行的基线。不管承认与否,教育是有立场的,因为“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① 那么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怎样站稳儿童立场呢? 一 在要求上不是迁就和放任 儿童立场,简单的理解就是换位到儿童的地位上看待和处理我们需要进行的教育工作,以此来创造课堂,创造儿童精彩的童年。 那么儿童立场,可否理解为尽量迎合儿童快乐的需求,只有儿童快乐的事情,我们才去做呢?答案是否定的。儿童立场不是在教学要求上对孩子的迁就和放任,不是溺爱,不是放纵,更不是去创造一种纯粹玩乐的童年和灾难性的发展方向。 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对儿童的发现和引领,是对尚不健全的生命给以渐进的成全,而不是一步到位的完成。我们面临的是儿童的世界,我们的教育要看到这个儿童世界。真正的儿童立场,应是在了解儿童世界的基础上,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为他们现时和将来创造尽可能的幸福和美好。为此,我们的课堂若要站稳儿童立场,就要在内涵上尊重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要求,在方式上尊重儿童的认知方式,用发展的眼光期待和引领儿童创造精彩的童年和精彩的人生。 二 在内涵上尊重儿童的认知水平 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一般围绕两个方面:(1)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2)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感受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但有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着力于“赞美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不同的民情风俗,反思自己国家与德国在民族素质和文化层面的差异,并试图提出学习他人、改善自身的有效途径……”虽然这样的文本解读站点很高,教师自身充满了对“民族大义”的勇敢担当,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行进非常艰涩,儿童的理解也很牵强和吃力。② 我们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另辟蹊径地读课文,读出成人化的高深莫测来,结果教学成了强加和牵引。当这种强加和牵引脱离儿童的认知水平,离开儿童的世界足够远的时候,这个课堂就不是儿童的世界,这个教学的过程就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这样的课堂生活也谈不上是精彩的儿童生活。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立场站错了,站在了成人立场,而非儿童立场。 三 在认知方式上尊重儿童 如在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上,一位老师问小朋友:“花儿为什么会开?”一位小朋友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第二位小朋友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最漂亮。”第三位小朋友说:“她想听小朋友唱歌”……最后,有一位小朋友问:“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喜欢她,就仰起她的脸,笑了!”③教师的本意是要让孩子懂得,春天来了是花儿开放的原因。但是孩子理解错了,也许教师提问的失当是主要原因。但是,孩子们独特的认知方式酝酿了许多美好的回应和解答,倘若教师予以完全的否定或者不置可否等等负面的应答,那么留给孩子的将不是美好,不是精彩,更不是生命诗意的对话,而是成人立场的生硬的显现……这里,教师从儿童最初认知世界的好奇和纯善,以儿童的视角和姿态守护着课堂,使课堂和儿童的心灵紧紧地贴在一起。这样的课堂,这样受到尊重的童年生活的片断是精美的。尊重儿童的认知方式才能站稳儿童立场。 四 在发展要求上尊重儿童 有教育专家说:“不教也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不教不会的,教了才会的,我教。”我觉得这是尊重儿童认知水平的表现,是站在儿童立场上的表现。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并不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个尺寸。那么怎样算教了才会呢?怎样算教了也不会呢?如在《桂花雨》的课堂教学中,薛法根老师让学生练笔,写一写当远离家乡的时候,家乡的哪些事物能够让小朋友(杭州的)特别思念家乡?学生写到了——茶还是家乡的香,月还是故乡的圆,虾还是故乡的鲜……在完成了句子交流之后,师生将十句话连起来读,老师说这是一首诗。这个过程,难道我们教会学生写诗了吗?句子,学生是会写的,学到了,但诗恐怕是没有学到的,是没有学会的。那么,按理说就是“教了也不会”的东西,那就不该教了?后面的环节都是多余的?然而,这个教学环节,首先是让孩子们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和升华,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到对生活的认识。其次是在进行诗歌创作的审美熏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诗歌是美的凝聚、升华、结晶,从而提高审美趣味,爱上诗。最后才是在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