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环保 将美景完整留给后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户外环保 将美景完整留给后人

户外环保 将美景完整留给后人   记得网上曾流传着一则笑话:问爬长城迷路了,怎么回去,答曰顺着垃圾的方向走,准能找到回去的路。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经历心理、生理上的挑战,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山野之美,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来愉悦身心。但也必须承认,任何户外活动都将对自然造成破坏。我们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非常脆弱,任何微小的破坏都将很难恢复。 如何让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刻?怎样让环保的观念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人?怎样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尽量将对自然的冲击降低到最低?本期说事栏目,我们邀请到了4位嘉宾,共同探讨户外环保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 本期嘉宾 马欣祥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登山协会培训部主任 。199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古生物学博士,攀岩裁判员、国际高山领队。 孙斌 前国家登山队教练,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是北京大学山鹰社骨干,攀岩队队长。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手,北京爱巅峰探游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创办人。 陈泠 中国贫困老人援助基金副秘书长、心灵小说家、心灵指导师、人际关系指导师。西藏香巴拉旅行社法人代表。 钱海英 澳大利亚华人,班夫山地电影节引进人、2011首届行者户外影像节策划人。 对话嘉宾学习“慢下来” 《山野 中国户外》: 既要亲近自然,又要避免破坏环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您认为应该怎样平衡两者的关系? 马欣祥: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外也存在。国外有一个概念叫承载力:从户外资源和环境的角度讲,它是有一定限度的,到了一定限度,使用它的人太多了,就会超出这个环境的承载力。也就是说,一个户外资源,它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超出这个人数,就会超过它的承载力,就会对自然形成不可逆的破坏作用。 承载力是生态学的概念,又涉及社会学方面的问题,包括国家层面、具体的户外资源管理者、户外爱好者在使用这些资源时的一些行为、意识等问题。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已经将承载力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孙斌:之前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演讲、报告,这是一个相对终极的问题,你要去一个地方活动,必然会对这个地方产生影响、冲击。我们一定会因为这个地方漂亮才会到这个地方去,但这样的漂亮非常脆弱。很可能因为你、我去了,它会变得不漂亮一点。比较偏执的环保组织者会认为,人类就不应该涉足到这个环境中去,这是不现实的一种想法。既然人们去这种地方是不可能阻挡的,这样我们就要考虑怎么样约束人们的行为,怎样开发目的地的资源,让目的地的冲击变得小一些。 这就涉及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对目的地而言,绝大部分地方都一直作为旅游开发的方式来获得收益。怎样在保证一定收益的情况下,让环境的压力、原生态、生物多样性的东西,能保护得更好。且不说发达国家,就拿珠峰来说,北侧是中国,南侧是尼泊尔,他们比我们更贫穷,但做得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如果在南侧,公路只会修到卢卡拉,到大本营还要走7到9天;而在中国,北侧车辆可以直接到大本营,大量的人群可以看到最高峰。 我们来算一笔账:北侧从离大本营最近的小城市比如说定日,一早去到珠峰大本营,看一眼,然后扭头就往回跑,一个人100块,作为门票的费用,对当地带来的收益并不算多,但给环境的压力就会很大;而尼泊尔这边,来回得12天,这样除了门票以外,你就得顾当地的向导,你得吃、得喝,这样就会产生很大的消费,12天1个人产生的费用要比12个人1天产生的消费要大得多。而1个人12天对环境的冲击从理论到实践看,要比12个人1天对当地环境的冲击要小。 现在为止,尼泊尔的徒步项目已经成为他们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成为国内有特色的、支柱性的产业,而且是对环境冲击是比较小的,那样的一个模式,是我们国内目的地需要学习的。中国目前的模式是先修路,然后造成大量原生态的东西被破坏,外来资本进入后,因为想迅速获得回报,就一定会进行掠夺式开发。要学习珠峰南侧,就得学习慢下来,因为我们要赚快钱的话,资本迅速要获得收益,就要用对环境冲击比较大的开发方式。珠峰南侧的模式,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培育,去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第二,去往目的地的人的因素,从目前看,无论从环保、从安全的角度看,我们都做得很不够。去相对偏远的地区、在无人监管的环境下,我们能不能约束自己?什么样的行为才能让我们的游览、徒步更环保?现在我们连最基本的将垃圾带回来都做不到。 陈泠:用自然的法则适应你所处的自然,收敛自己过度的人为破坏,改变自己人定胜天的观念,利用好自然所给予我们的最简单和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在亲近自然中将复杂的生活,让它简单易懂,可以让固有的能源消耗,变为利用自然的天然能量进行生活。比如说我们经常在户外行走的人就应该随身携带多功能的餐具、方便筷子、饭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