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课-8膜蛋白的结构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跨膜电位 Andersson等人研究了跨膜电位??+对Lep拓扑取向的影响,其实验思路基本如下:构建Lep突变体,在其N端引入四个正电残基以强化正电荷因素的影响。使用Trp水解实验测定其翻转构象所占比例。当加入消除膜电位的试剂CCCP重复上述实验时,发现采取翻转构象的比例显著减少,说明正电朝内原则是依赖于膜电位的。这一点从直观上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正常细胞都具有内负的跨膜电位,从能量上讲正电荷富集区域位于内侧也是有利的。 膜上负电脂所占比例 Kruijff等人研究了生物膜上负电脂所占比例对蛋白质拓扑取向的影响,其实验的对象仍然是Lep蛋白。他们首先构建了E.Coli突变株HDL11,在该突变株中,psg基因前加入了一个Lac promoter。psg基因编码的蛋白是合成负电磷脂必须的一个重要酶,在引入promoter以后该基因的表达将受到IPTG诱导调控。在加入IPTG的情况下,基因正常表达,细菌内膜上含有正常比例的负电脂(PG16%,CL3%);而不加IPTG时,基因基本上不表达,负电磷脂的合成受到影响。实验表明PG含量下将至2%,CL含量下将至1%,虽然细胞会通过一些其它途径使酸性磷脂含量略增,但总的来说,负电脂所占比例不超过9%。在这种情况下,再利用N端增加了四个正电残基的Lep突变体实验,发现加入IPTG时,翻转构象比例较大,而不加IPTG时,翻转构象比例下将。这说明,正电朝内原则是依赖于生物膜上酸性磷脂所占比例的 登顶成功,可惜神仙都被一脸幸福地俺们吓跑了。 膜分子生物学 游击队 8.膜蛋白的结构研究 膜蛋白的结构研究 蛋白的膜拓扑学研究 蛋白质的晶体学研究: X-ray; EM 蛋白质的单颗粒研究: EM; AFM 蛋白质结构的波谱技术:荧光; CD; NMR 膜蛋白的结构研究 蛋白的膜拓扑学研究 蛋白质的晶体学研究: 3D; 2D 蛋白质的单颗粒研究: EM; AFM 蛋白质结构的波谱技术 蛋白的膜拓扑学(membrane protein topology) 蛋白质序列中的跨膜区段,即蛋白质的哪些部位插入膜内 蛋白质在膜上的整体取向,一般即蛋白质的哪一端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哪一端位于细胞膜的内侧,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对取向 蛋白的膜拓扑学研究 膜蛋白拓扑取向的基本原理 蛋白膜拓扑学研究常用方法 影响蛋白拓扑取向的因素 膜蛋白拓扑取向的基本原理 疏水性原则 视紫红质蛋白的嗜水性分析图谱。图谱表明该蛋白存在7个大片疏水区域,由此得出视紫红质7次跨膜的结论 膜蛋白拓扑取向的基本原理 正电氨基酸朝内原则 对已知结构的细菌内膜蛋白统计发现,带正电的氨基酸一般位于朝向胞质侧(cytoplasmic),即大部分带正电菏的残基在转运过程中都不能被转运过膜。 只有对长度较短的蛋白片断,正电残基朝内原则才成立(一般不超过60氨基酸),而且在这个范围内,正电氨基酸出现在膜内侧的比例随着片断长度的增加而减少 根据35个细菌内膜蛋白的统计结果,胞质腔蛋白loop区与周质腔蛋白loop区中正电荷氨基酸(Lys和Arg)所占比例的比较(A);以及胞质腔蛋白loop长度与周质腔蛋白loop长度的分布(B)。其中,黑色表示蛋白胞质区片断(cytoplasmic loop)而白色表示蛋白周质腔片断(periplasmic loop),横坐标为loop长度。 正电氨基酸朝内原则 蛋白的膜拓扑学研究 膜蛋白拓扑取向的基本原理 蛋白膜拓扑学研究常用方法 影响蛋白拓扑取向的因素 蛋白膜拓扑学研究常用方法 理论分析:蛋白质嗜水性分析 实验分析: 蛋白水解法 免疫方法 化学标识法 特殊部位定位法 融合蛋白法 蛋白膜拓扑学研究常用方法 理论分析:蛋白质嗜水性分析 关于疏水作用 疏水物质在水中聚集熵增加是自发过程! dS 0 贡献是主要的! dH ? 0 minimal ! 当一个疏水性分子(与水分子之间不能形成更强的氢键)进入水相时,由于影响系统自由能的主要是熵变过程,外来分子会发生聚集,以尽量减少其周围有序水分子的数目。表观上看,好象有一种力(疏水力)的作用使它们结合到了一起。 关于疏水作用 K.Kauzmann (1959)研究非极性残基从非极性溶剂转移至水中的热力学性质. 模型系统:非极性分子 甲烷(CH4) 非极性溶剂 苯或CCl4 问题的提出:X mole 甲烷从CCl4中移至水中free energy 如何变化? 由dG = dH – TdS 转移过程:dH (enthalpy) 0 放热导致 dG降低 dS (entropy) 0 熵降低导致dG增加 由于dS对dG的贡献达到80%,故甲烷从CCl4中移

文档评论(0)

flyb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