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综合医院抑郁jing
对抑郁与焦虑共病的认识3.对于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ICD-10指出:尽管 应尽力确定究竟什么是占优势的综合征,但有时 依然对某些混合性的抑郁和焦虑很难作出决定, 故ICD-10为这些混合性情况提供了一个类别,即混 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F41.2]。但ICD-10进一步 指出:如果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只是两组 症状均不足以符合焦虑症或抑郁症的相应诊断时, 才采用这一混合性类别。 对抑郁与焦虑共病的认识4.假如像ICD-10指出:尽管应尽力确定究竟什么是占优势的综合征,但有时依然对某些混合性的抑郁和焦虑很难作出决定,如果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足以符合焦虑症某一亚型和抑郁症的诊断,例如强迫症与抑郁症共病,惊恐发作与抑郁症共病等,可以考虑抑郁与焦虑共病。 以上意见只是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 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 共病组较单纯患病组年龄大,起病晚 以急性起病为主 临床表现更为复杂,诊断困难 临床症状更为严重 躯体化症状群以焦虑组表现为主而患者往往存在对抗焦虑药物的耐受和依赖 治疗效果差 预后结局差 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的危害性 症状更严重 病程更迁延 功能损害更严重 合并物质滥用,并发躯体疾病(如多种心身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危险性更高 自杀率更高 药物治疗效果不尽理想 生活质量分数 P=0.01 * P=0.71 P=0.45 抑郁症 抑郁症合并焦虑症状 82.9 75.0 31.9 29.8 61.8 58.3 P=0.04 * P=0.00 * P=0.13 P=0.00 * 35.6 30.0 54.4 41.8 27.8 19.3 45.1 32.6 27.9 25.2 *生理功能(75.0 VS 82.9, P=0.01)*活力 (30.0 VS. 35.6, P=0.04)*社会功能(41.8 VS 54.4, P=0.00) *精神健康 (32.6 VS. 45.1 P=0.00)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身体疼痛 活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总体健康 27.8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抑郁症门诊病人经济负担 和生活质量研究(上海样本) P=0.40 抑郁影响每个人 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的主题是: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抑郁影响每个人 美国最近完成的全美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6.2%,年患病率为6.6%(JAMA 2003,289:3095) 抑郁障碍造成的社会疾病负担已居各类精神障碍的首位 抑郁障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抑郁障碍是可防可治的疾病 抑 郁 消极意念 情绪低落 自罪感/ 能力减退感 睡眠改变 注意力不集中 体重变化 乏力 坐立不定或 行动迟缓 兴趣缺失 DSM-IV. Washington, DC: APA; 1994. 抑郁主要症状 冰山现象 ? 初级保健医生诊治的抑郁病人 精神科医生诊治的抑郁病人 (Watts, 1996) Spectrum of Mental State Normal vs. Abnormal Normal Abnormal Subclinical Borderline Mild abnormal ???? 病人:患精神疾病的强烈病耻感(不愿就医)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影响就医途径等)病人的类型(性别、年龄、文化、个性等影响其情绪表达)疾病表现(隐匿性抑郁症) (Ormel et al. 1990) 历史回顾1924,Stekel:指出有些躯体症状可能严重到掩盖了抑郁症状的地步1972.瑞士国际会议,命名“隐匿性抑郁症” (Masked.Depression)2001.CCMD-3归类为“抑郁伴有躯体症状”.【说明】中指出,在抑郁发作中,有显著的躯体症状与自主神经症状,而无相应的躯体疾病,可以解释,有时甚至掩盖了抑郁症状。有人称之为“隐匿性抑郁症”。 隐匿性抑郁症现况 首诊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生接诊较多 非精神科医生对这种不典型的抑郁症认识不足 误诊病种:躯体疾病,神经衰弱等 后果:耗费了大量的卫生资源,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和痛苦 近年来非精神科医生与精神科医生合作,共同诊治,提高诊治水平,目前已有共识 隐匿性抑郁症的临床特点 好发年龄:30岁后(40-80%) 性别:女:男=2:1 病前因素:不良心理社会因素(40-80%) 躯体疾病(10-30%) 不明原因(10-20%) 起病形式:多为隐袭发病 病程规律:反复发作,症状相似,间歇期正常 主要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