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之思想演示稿.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道之思想演示稿

孔孟之道·儒家思想 一、儒、儒家、儒学 什么是儒?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一书中说 “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可见“儒”字最基本的意思是“柔”。“柔”有柔和、柔软、柔顺、柔弱等意思。术是指技艺才能而言。“儒者其人有技术者也……故谓术士为儒,凡有一术可称,皆名之曰儒”《群经评议》 章太炎在他的《原儒》里说,儒在古文字里本来是写作需的,而需是求雨的巫觋(xí)。“需者云上于天,而儒者亦知天文,识旱涝”。胡适在《说儒》里认为儒是殷商宗教礼仪的主持者,以治丧、巫祝等为职业。 “君子儒”和“小人儒” 关于儒家,《汉书·艺文志》对它作了简单的介绍:“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助人君顺阴阳” “助人君明教化” “留意于仁义”,指的是儒家的基本主张是仁义,儒家的一切行为都围绕仁义而进行 孔子在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吾十五而有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儒家的思想和学问也就被称为儒学 以“仁”为核心,并提倡义、礼、智、信、勇等道德。儒学重视道德教育和心性修养,维护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这些内容成为后来儒家所尊奉的最基本的主张。 二、孔子理论构筑 (一)、儒学是孔子直接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发展而来,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尊尊、亲亲、维护君父的绝对统治地位,巩固等级制度。孔子反对僭越,严格等级制度,宣扬天命,维护忠孝的思想 有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之儒、仲良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这就是儒学八派。 孔子创立了以天为核心的天命思想,以仁为核心的人的思想,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孟子从仁义礼智善的内心入手,开创了儒学的修身养性、成善成圣之学-----“内圣”之学 荀子援法入礼,以礼养欲,突出地强调和阐述了礼的社会历史、人的心理本性的内在根据,开创和完善了儒学的修善积伪、王道礼治之学-----“外王”之学 《易经》吸取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天人相合的主体思想 《礼治》则从道德、心性方面将儒学推进了一步,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庸》、《大学》两篇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三纲,八条目、性道德、中庸、诚、慎独等思想和观点对儒学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补:《中庸》 之道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孟子》的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 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 《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2)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 (3)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 《中庸》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是知与行的合一。 3.具体内容 :五达道、三达德、九经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 。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