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散文的艺术.DOCVIP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散文的艺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散文的艺术

第二讲 《孟子》《庄子》散文的艺术  一、《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二、《庄子》散文的艺术 同学们好,老师们好!今天我们讲《孟子》和《庄子》散文的艺术。     孟子性格刚烈,“文如其人”,《孟子》散文风格上的突出特点: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   (一)雄辩的艺术   孟子为宣扬自己的学说,一面积极劝说各国当权者,一面与其他学派展开论争,在当时有“好辩”之称。他自己曾说:“予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文章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其具体方法可以归纳如下:   1、在论辩中,孟子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一步一步地诱其人彀,逼其就范。孟子辩论时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一步一步地诱敌人彀,逼其就范,就是说,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一章也是著名的例子:文章中孟子以一个受朋友之托而辜负朋友之托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他问齐宣王说:“您的臣子中有一个人要到楚国去,把他的妻子托付给了自己的一个朋友。等到他从齐国回来时,看到妻子受冻挨饿,那该怎么办?”宣王说:“绝交!”孟子又说:“司法官不治司法之事,那该怎么办?”宣王说:“撤职!”孟子进一步说:“国家四境之内的国事不能好好治理,那该怎么办?”宣王不作回答,而是顾左右而言他。齐王回答第一二两个问题时毫不犹豫,其实,这个时候,孟子的第一二两个问题,正是在作步步引诱,逼其落入了自己的圈套。而这时齐王的窘态和他回答第一二两个问题时的自作聪明的得意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孟子》文章的雄辩滔滔的技巧。   有时,孟子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如《孟子·滕文公上》有“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这一章文字是专门记述孟子与当时农家学派辩论的。这一派的学者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从事衣食的劳动,反对有社会分工。孟子不同意这一意见。一次他与许行(农家学派的领袖)的弟子陈相相遇,展开了一场辩论,但他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反驳农家的主张,而是一连串提出许多问题,首先一项一项地问许行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来源: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zeng曾)爨(cuan窜),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孟子问陈相:“你的老师许行是否一定要种了谷物、粮食然后才吃饭呢?”陈相回答:“是的”。“许行是否—定要亲自织布而后穿衣呢?”回答:“不是,他穿的是用粗麻布编的衣服”。“许行戴帽子吗?”答:“戴的”。问“戴什么样的帽子?”答:“他戴没有染过色的、生丝做的帽子”问:“做帽子的绢是他自己织的?”“不是,用粮食换来的”。问:“为什么他不自己织?。答:“因为妨碍、耽误耕种。”问:“许行是否用铁锅做饭、陶器煮东西、铁器做农具?”答:“是这样的。”问:“这些东西是他自己做的吗?”答:“不是,是用粮食交换来的。”孟子就这样一项一项不惮其烦地往下问,待陈相自己回答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各种工匠的事,本来就不是可以又种地又去干的)的话以后,孟子才正面说出白己的论点,驳斥对方反对分工的主张不切合社会实际,是属于使社会开倒车的行为。这种善设机巧、先纵后擒的论辩方法,往往使《孟子》文章极富吸引力。   2、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时孟子论辩的第二个方法。   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例如《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天时不如地利”章、《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章等,都具有这种特点。   其中的《告子上》的《鱼,我所砍也》章,是最著名的代表。   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论述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为了坚持正义,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气节,至于那些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则更是可耻的。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首先从生活中人们所可能遇到的事取比:“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两种东西不能都得到时,那么就舍掉鱼而取熊掌。)这一开头儿,给他所要论述的重大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也就是把一个有关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举重若轻地提了出来。这一开端意在说明,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加选择的事,而按照人之常情,在两者皆欲而又不可同时兼取的情况下,人自然而然地会主动选择自己认为是更高贵的东西。接着进入本题:“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的孟子看来,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舍生而取义”也应该是自然而然应有的选择。   下面,作者用排比笔法来写,一反一正地进行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