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大混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共享单车大混战   互联网+无处不在,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总是在解决某一个传统行业痛点的时候及时出现。在打车行业资本大战偃旗息鼓,成为滴滴一家独大之后,在共享出行领域,又刮起了一场更大风暴的共享单车行业的创业、创新和资本大战。   这是一场对传统公共自行车“有桩模式”的革命,通过互联网+手段,将公共自行车推入到了真正的“无桩时代”。   然而,相比前一轮的打车行业的大战,这次“出行”中,竞争者、搅局者、掠杀者、资本者更是繁复,而且打法更为迅猛、凌厉。   谁会是这场洪荒之争的最后赢家?以ofo、摩拜为主导的“智能+出行”和“城市大共享”两大战略比拼的阵营,或将左右这场单车经济大战的最终局面。   源于政府为便民推出的“有桩运营”自行车服务系统,尽管能对公共自行车进行监控和管理,但是,其使用的办卡制和定点借车、还车等制度,还是对使用者造成很大不便,尤其是在站点较少的区域,公共自行车的作用难以完全发挥。而民间资本恰恰抓住了这一痛点,通过互联网+的手段,以“无桩运营”模式引爆了这场单车经济。   无论是上一场打车市场的血战,还是当下这场共享单车的混战,都围绕着一个关键点:“出行”。   尽管,每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都在逐步普及和完善,但以中国13亿人口的密度,其中9亿农业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持续在涌入一、二线城市,因此,无论再怎么发达的交通体系,在巨大的客运量面前,都捉襟见肘。   从现有的交通体系来看,即使是北、上、广、深这样的超级城市,也存在着居住区与轨道交通车站间距离长、公交覆盖率低的问题,再加上道路拥堵、停车难这两大城市通病,每到早晚高峰期,地面交通几乎处于半?c痪状态,唯一通畅的地下交通,也是人满为患。目前,由于起步较晚,除了超级城市有着完整健全的地铁建设,很多大中型城市仍处规划中,因此,大部分的运力还是由地面交通完成。虽然出租车领域的大战整合了汽车资源,将地面客运力进行优化,但在拥堵的问题上,却越走越远,越来越无力。另一方面,使用公共交通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大量从家到地铁站、从地铁站到目的地的接驳出行需求。这种短距离、点对点直达的最后1~5公里,打车或是步行,其实就是在花钱还是花时间上做选择。也许,自有的单车或者电动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这类交通工具在进行接驳出行时又存在着管理、单向以及续航上的问题。   如同技术创新源于用户痛点,共享单车的诞生,完美地将最后1~5公里的出行尴尬化解。虽然人们把它称作“后滴滴时代”,但不可否认,它和滴滴一样,走的都是同一条变革之路。   那么,共享单车是如何走进人们视野的呢?   抓住“有桩运营”软肋   关于共享单车,要从政府倡导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开始说起。   早在2005年,上海和北京就进行了公共自行车租赁试点,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共享单车这一概念,也许是考虑到对自行车的管理,采用的全是有桩运营,解决的也只是自行车站点与公共交通换乘(Bicycle and Ride,B+R)点对点的出行问题。随后,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也主导、建设了自己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国内各大城市兴起,掀起了一场绿色交通的风潮。   然而,这个看起来便民的自行车服务系统,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却有一个最大短板,即“有桩运营”模式,而这正是共享单车能够以迅雷之势抢占公共自行车市场的重要原因。虽然有桩运营能最大限度提升对自行车的监控和管理力度,但其使用的办卡制和定点借车、还车等用户造成了很大不便,尤其是在站点较少的区域,公共自行车的作用难以完全发挥。   而民间创业者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痛点,将移动互联网作为连接单车和用户的手段,一方面极大的提升了单车在使用上的便捷性,另一方面又能有效地对车辆进行监测和管理。可以说,共享单车的问世,得益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引导和探索。   第一个吃螃蟹的玩家   ofo是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家无桩共享单车公司。但是,这家公司前身却是玩骑游的。这个从大学校园孕育出来的年轻团队,也如许多创业者一样,有着创业失败的经历。   在转型共享单车之前,创始人戴威与其他几位合伙人曾因兴趣做过一个定制化骑行旅行项目――“ofo骑游”,且获得了来自唯猎资本100万元的天使投资。然而,因为骑游的频次过低,看不到市场,最终被扼杀在摇篮里。   但,项目的无疾而终却让戴威明白:仅凭兴趣,不可能让自行车共享这个更宏大的项目顺利运转。因此,校园共享单车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在封闭的校园里,戴威和他的团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首先利用移动App和智能硬件开发,将自行车和互联网连接起来,通过线上扫码,线下解锁、网上支付三部曲完成用车流程,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便捷经济、绿色低碳、更高效率的校园共享单车服务。同时,大打共享牌,号召大学生群体无偿将自己的自行车交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