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doc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尼采曾经说过:教育乃是对创造物的爱,是超出自爱的厚爱。 教学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且与德性习得紧密相连。因为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考虑到这些知识对其所要成为的“人”的影响。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常常思考:通过一堂历史课,应该让学生得到些什么?除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外,是否应该考虑更加长远的目标。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这样的机会也来了。 一、审视课程改革 解析教学价值 作为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这是教育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新颁布的《高中课标》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基本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①,也就是说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课程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高中课标》清晰地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②。 在课程目标上,《高中课标》继承了2000年颁布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关于教学目标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等的优点,对历史课程价值与功能的表述做了更全面更科学的叙述。它把“课程目标”分为三部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尤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思想教育”,更务实,适当淡化了历史课程的政治功能,突出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在课程内容上,《高中课标》提出要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这样就密切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高中课标》指导下推出的新教材打破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简明通史和章节体体例,改变了长期使用的通史体例,将所要求的课程内容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分成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模块学习内容,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选取这些领域发展进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设计了历史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文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选修模块。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是新的核心理念、新的课程目标、新的课程内容,学习模块从体系、结构和内容上以新的形式呈现,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真正实现“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笔者认为,由于历史学科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性和帮助学生构建思想、完善人格的职责,这赋予历史教学应该体现以思想感悟为主体的教学“主题”的使命。所以,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确立教学“主题”或教学“立意”对实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何谓教学“主题”呢?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主题”是指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正如写一篇文章必须要具备中心思想来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一样,一节课也需要中心思想,即教学“主题”,也可称为教学立意、主题立意。 教学“主题”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是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体现,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思想灵魂”,是教师个人实现其教学价值的内核。它具有独特的个体性。合理的教学“主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思想内涵和增强历史教学育人功能。中学历史教学的学科特征和教学要求,都决定了构建以“主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特殊意义。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艺术化的实体,是不同对象围绕适当的话题进行思想交流而实现育人共进目标的过程化载体,是一个艺术化的思想运作系统。通过确立教学“主题”,教师根据“主题”重新规划教材结构,进行实效化的教学环节设计,使教学逻辑严密而紧凑;学生依据“主题”实现思想交流,思考学习有了明确的突破方向和延伸空间。 如朱能老师《发现·传递——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百家争鸣》一课设计的教学“主题”是“面对多元价值,传递文化精神需要我们有度地对待经典”。简单一点说,就是“有度地认识经典思想”。围绕这个教学灵魂,朱老师选择了读(朗读诸子名言)、思(结合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个人的思考)、 说(积极表达,与他人交流共享)三步走的教学方法,达到了师生双赢的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