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间碑刻与乡村社会生活变迁以明清时期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为例
内容提要 本文以大埔县湖寮双坑村发现的20余通碑刻为例,揭示碑刻内容中所反映的山区生产方式的转变、乡村宗族建构过程、村民为维护良好社会风气的努力以及乡村民俗活动,认为民间碑刻作为一种重要的乡村文献,对理解和研究乡民生活和乡村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民间碑刻;乡村社会;客家;宗族;明清时期
作者简介 肖文评(1967-),男,嘉应学院客蒙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广东梅州514015)
本调查和研究得到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项目“梅州客家民间文献的收集与历史人类学研究”(编号:08KYKT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赣闽粤边区家族碑刻与客家民间文献研究”(编号:07JA770027)、嘉应学院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8SKZ03)经费的资助。
利用碑刻等民间资料研究历史,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傅衣凌教授倡导以来,于今已经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之地的客家山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不仅保存了大量的族谱、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而且散存于城乡各地的碑刻资料也极其丰富。这些碑刻文字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领域的内容十分广泛,是客家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珍贵的资料至今还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有些碑刻因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还正在受到不断的毁坏。因而,开展碑刻的调查与研究,不仅有为研究者提供第一手资料的作用,而且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抢救文化遗产的意义。
近年来笔者在粤东大埔县进行调查过程中,收集到民间碑刻近百通。其中以湖寮双坑村最多,达20余通,基本反映了明清时期村落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个案。故本文以双坑村为例,探讨民间碑刻与乡村社会生活变迁。
双坑古称崧里,地处大埔县中部,距湖寮5公里,位于由大圳、小圳两条坑水冲积而成的盆地上,周围群山环抱,地势东西绵长,南北狭窄,故名双坑。在大埔开县以前,双坑属饶平县清远都。嘉靖五年设立大埔县后,双坑为全县32社之一。康熙年间与黎家坪等村合称黎双社,乾隆年间与湖寮各村合并成为同仁社。双坑作为一个独立的基层社会组织――甲的情形,一直延续至清末。
一、护林碑:见证山区生产方式的转变
明代中叶以来,潮州沿海一带人口众多,制瓷、盐业等相当发达,但燃料严重缺乏,烧制瓷器、煮盐以及日常生活所需木材、柴、炭等,均由大埔等山区由韩江源源不断运往潮州府城及沿海平原地区。如乌槎山所产竹木,“海(阳)、饶(平)、大埔多资之。”大埔地处山区,山多田少,因其它资源缺乏,只能靠山吃山,很多人靠采伐山林为生,山林成为重要的的生存资源。如王演畴万历二十九年到大埔来任知县时,“见男妇老弱皆樵采,负载相错于道,黎烈日,履嵯岩,走且如鹜。”经询问后得知:“彼之生计在樵,所从来矣。”
开发山林可以给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如果采伐过度,则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产生一系列生态灾难和社会危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山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实现由自然林到人工林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双坑村调查时发现两块护林碑,一是嘉靖三十年的《湖寮田山记》,一是乾隆三十七年八月初八日立的《合乡禁山碑》,见证了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
《湖寮田山记》是湖寮黄、吴、罗等姓以官府的名义立的。碑文云:“湖寮隶埔清远,半都也。社六,民万家,田畴百有余顷。水利本自三山:一日高道庵,一日双髻山,一日山丰。位连离兑,田距二十余里。源泉泻为沟圳之流,竹木蓄作车陂之具,而材、薪、藤、笋亦就仰给。农之耕耔于是乎赖,国之租调于是乎供,民之用度于是乎藉。自有此乡、此民、此田,须有此山。六社共之,罔或竞也。嘉靖壬午(元年,1522)以来,双坑何氏潜入山林,伐木抄纸。逮壬辰(十一年,1532)攒册,妄意首垦,图自封植。是为六社害不小也。于时,里耆邬宗召、黄伯珙等赴县呈罢,弗遂厥谋。反词告胁。大尹方公琦秉公勘断:山公六社,罪服何氏。佥宪江公汇、太守汤公鼾咸可其议。百姓称平,且德之不衰也。越十年壬寅(二十年,1542),何氏复据前山,招商伐木,煽炉专利。至于己酉(二十七年,1549),山就童而泽缘澜,田粮荒害,民命不堪。士民黄裳、廖钦事、蓝田学、丘万古、廖见一、蓝继芬、罗宗铉、梁国器、蓝绪、张仕龙、蓝裳、罗文黼、梁国巽、罗子鹏、罗尚清等凡百余人,深惟此惧,具呈郡邑署。郡事别驾黄公懋允,转行署埔事海阳三尹刘公文贵处分。惟公慨然以君国子民为任,以锄强遏恶为事,历乃山场,询乃父老,稽乃案籍,虚心推鞫,灼知何氏之不仁也。追征赃银三百二十余两,按法治罪,而山仍归六社。何氏复佯诉察院,冀遂前非。而昭昭宪度,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