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追寻失落的记忆
【摘 要】泰傣民族起源研究是学术界的热点。本文梳理了泰傣民族起源研究从“南迁说”到“土著说”,再到“西迁说”的演变过程,并就相关问题作了评论。
【关键词】泰傣民族;“南迁说”;“土著说”;“西迁说”
【作 者】杜树海,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2005级研究生。桂林,541001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3-0156-006
Tracks Down the Losing Memory
――The Summarization of Origin Research on Tai and Dai Nationalities
Du Shuhai
Abstract:The origin research on Tai and Dai nationalities is hot spot of academic circles. The author has combe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origin research on Tai and Dai nationalities from“ theory of moving to south to “native theory,again“ theory of moving westward,and has made the commentary on the correlative questions.
Key words:Tai and Dai nationalities;Theory of moving to south;Native theory;Theory of moving westward
民族,作为当今人类最重要的分群形式,其最古的历史往往倍受关注。泰傣民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关于泰傣民族起源的研究已经有120余年的历史,100多年来各种研究结论次第登场,争讼不断。这一方面是因为泰国泰族在13世纪之前基本没有明确的历史书写,只能靠其他学科的材料来对其“前文字”时代的历史进行构拟,这无疑增加了学术研究的难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 19世纪末以来,各种政治思潮风起云涌,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卷入其中,这也影响了泰傣起源研究的整个进程。下面,笔者不揣浅陋,将各种关于泰傣民族起源的研究作一梳理,以备学界查考。
一、西方学者肇始的“南迁说”与泰国国内学者的回应
最先对泰傣民族起源进行研究的是英国伦敦剑桥大学教授、印度支那语言学专家拉古伯里,1885年在《掸族的发源地》一文中,他依靠中国史料和对中国与东南亚语言的对比研究得出结论,“早在公元前2208年,泰族就已经在中国人到来之前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远在武王时代的地理考察报告中,中国人就将泰族称为‘蒙’或‘大蒙’。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蒙’或‘大蒙’就住在中国的四川省。”
拉古伯里认为泰族发源于中国的四川省,但他并未对其的南迁“历史”进行太多的推测。完整提出“南迁说”的是由一位名叫杜德的美国牧师,他还拉长了泰族在中国生活的历史,认为泰族最早生活在阿尔泰山地区,随后才迁入中国中部地区的。在1909年出版的《泰族――中国人的兄长》一书中,他写到“泰族属蒙古血统,是一个比希伯来族和汉族还要古老的民族。泰族被称为‘哀牢’或‘大蒙’。远在公元前2200年中国人到来之前,他们就是中国土地上的主人了。所以才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兄长。泰族故居在阿尔泰山一带,以后逐步从北方迁入中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又从中国中部迁徙到南部,再从中国南部迁入印度支那。”
西方学者的观点在泰国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著名学者纷纷传播并发挥拉古伯里和杜德的学说,其中以丹隆?拉差奴帕亲王、历史学家銮威集瓦他干、坤威集玛达拉等人为代表。
丹隆?拉差奴帕亲王于1924年在朱拉隆功大学的演讲和1934年出版的《论古暹罗统治的性质》一书中就重复并发挥了拉古伯里的论点,“泰国的土地上主要居住着拉瓦族、孟族和高棉族,泰族则生活在与中国接壤的西藏一带(指现今四川),大约在公元前43年被中国人驱赶才迁徙到中国南部的云南。”銮威集瓦他干在1933年出版的《暹罗和金邻》以及1956年出版的《泰族研究》中则更为细致地刻画了泰族南迁的“历史”:“在中国人迁入之前,泰族的故居在现今中国中部的四川、湖北、安徽、江西一带,以后逐步迁入云南和印度支那半岛。泰族的迁徙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个别渗透式;再一种是大规模的迁徙。其中又以个别渗透式为主,利用这种方式的渗透持续了近千年,向印度支那渗透的时间也有400年了。”坤威集玛达拉的代表作是《泰国的基柱》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