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和没落-明清京杭大运河漕运兴衰.docVIP

辉煌和没落-明清京杭大运河漕运兴衰.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辉煌和没落-明清京杭大运河漕运兴衰

辉煌和没落:明清京杭大运河漕运兴衰   漕运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它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唐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漕运愈发显得重要,明清时期漕运更是成为封建王朝重要的生命线,运河作为漕运的载体,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京杭运河的历史要追溯到2400多年以前,也就是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进攻齐国需要运兵运粮,于是征调大批民夫,在现在的扬州附近,开凿一条连通长江与淮河的运河——邗沟,这成为后来京杭大运河江苏境内极为重要的一段。隋统一中国后,基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和巡游的目的,隋炀帝征发了数百万民工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当时运河上“商船往返,船乘不绝”,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制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后,唐、宋、元各代均极为重视漕运,在整治运河河道的同时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漕运的兴盛 京杭大运河的辉煌是在明清时期。明代每年经运河北上的漕粮有400万石,漕军12万人。明代承元之制,明太祖朱元璋设漕运使。为了加强漕运管理,又以武职重臣执掌漕运及相关事务。在中央,初置京畿都漕运司,以漕运使主之。后废漕运使,置漕运府总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始设漕运总督,与总兵官同理漕政。漕府领卫军十二总共12.76万人,运船1.17万只,另遮洋总7000人,海船350只,专职漕粮运输,称为运军。在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及县总书等掌管本地漕事。中央户部和漕府派出专门官员主持各地军、民粮船的监督和押运事宜。州县以下由粮长负责征收和解运。粮长下设解户和运夫,专供运役。 明代经历了由海运改为漕运的过程 起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时,以海运为主。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重开会通河以后,依托京杭大运河将有元一代的海运改为漕运。“自成祖迁燕,道里辽远,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定制。”所谓支运,是指在京杭大运河的沿线设淮、徐、临清、德州等仓。各地将漕粮就近运交粮仓,然后由官军分段运送。当是时,由淮安至徐州,徐州至德州,德州至通州,节节运送,每年四次,一年运粮300余万石。所谓兑运,是指江南百姓运粮入仓。往返时间约需一年,因为存在误农误时等原因,遂于宣德六年(1431年)规定各地百姓将粮运至淮安、瓜州等地,兑于卫所官军,然后由官军押粮入京(按,有不愿兑者,可任其自运)。所谓长运,是指成化七年(1471年),朝廷令淮、徐、临清、德州四仓实行支运的漕粮全部改为在码头就近交兑,然后,转交官军专门运输。从此,长运成为定制。经此,明代的漕运遂成定制。漕运支撑了国家财政收入大半壁江山。“京师根本重地,官兵军役,咸仰给予东南数百万之漕运。”京城的文武百官、王公贵族、旗官兵及其家属,构成庞大的消费集团。“京师控天下,上游朝祭之需、官之禄、主之廪、兵之饷,咸于漕平取给。”漕运在清政府财政收入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是7000万两白银,漕运实现其财政收入的2/3。“漕粮为军国重务,白粮系天庾玉粒。”故清代耗费巨大入力、物力和财力,用于运河河道的治理和沿线漕运的管理。漕运最高长官为漕运总督,驻淮安。下辖各省粮道及押运、领运诸官。为确保漕运无误,于淮安、济宁、天津、通州运河沿线设置巡漕御史,稽察本段漕运。此外,淮安淮北沿河置有镇道将领,以催促入境漕船前行;在镇江与瓜州的南漕枢纽处,由镇江道催促,同时由总兵官(后改为副将)巡视河岸,协同督促漕船过江。清代统治者对漕运和运河河道的治理非常重视,如康熙亲自在淮安的码头镇玉坝村担土采石。为了保证漕运的安全,清政府每年要拨1000万两白银用于治理河道淤塞。 晚清时期京杭运河漕运的衰败京杭大运河经历了500多年的辉煌之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有着千年历史的漕运终于寿终正寝。随着漕运的废除,大运河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没有漕运的大运河多处淤塞,许多地段已不能通航,运行了2000多年的漕运也成为历史记忆。 晚清运河漕运的衰败是由各种政治和社会原因造成的 海运改变了原先漕运完全依靠运河河运的历史。自明朝建立以后,关于漕粮运输的方式就一直存在着河运和海运的争议。起初,海运为临时措施,是为了应对漕运中无法解决的突发事件,但到了京杭大运河无法独立地承担起漕运的重任以及新式交通工具相继出现时,海运遂在一定的程度上取代了漕运的作用。河漕施行以来,经费拮据,弊窦丛生,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