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邹韬奋-以笔为剑 战而不屈
邹韬奋:以笔为剑 战而不屈 1926年10月,邹韬奋以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的身份,接办了职教社的机关刊物《生活》周刊。此后,从《生活》到《大众生活》《生活日报》,从《生活星期刊》《抗战》到《全民抗战》,包括开办生活书店,邹韬奋一刊被停,一刊(报、书店)继起,为宣传抗战、团结御辱和争取言论自由、民主政治鼓与呼,在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毛泽东曾说过:“我们干革命有两支队伍,武的是八路军,文的是邹韬奋在上海办刊物,开书店。”
揭露交通部长王伯群穷奢极欲
最初,《生活》周刊内容多集中与青年职业和教育相关领域,发行量只有两千多份,且以赠送为主。邹韬奋接手后,从加强刊物的趣味性入手,“多登新颖有趣之文字”,如撰写“小言论”,编译国外报刊新知趣闻,刊发海外通讯员报道等,文风活泼,可读性强。这一系列举措很快打开了局面,两三年后销数增到4万份以上,5年后发行量达到创纪录的15.5万份,与全国性日报《申报》的发行量旗鼓相当,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1931年6月,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交通部长等职的上海大厦大学校长王伯群与本校毕业生保志宁结婚,建造“金屋”,极尽奢华。消息传出,有人讥讽王伯群“位尊多金”,有读者特意写信给《生活》周刊,要求调查并揭露王伯群的“丑行”。
邹韬奋获悉后,基于愤慨,一面将读者来信刊登,一面展开调查,以便弄清事实真相。原来,王伯群所建“金屋”由辛丰记营造厂造就,后者正承建南京交通部办公楼及大厦大学教学楼建设工程。为了讨好交通部长王伯群,造价不下50万元的别墅,最终只收取王伯群约20万元费用即交付使用,有变相贿赂之嫌。
王伯群得知邹韬奋的行动后,害怕丑闻被曝光,于是派人携带10万元前往,企图以此封住《生活》周刊之口。邹韬奋不为利益所惑:“《生活》是一个自力更生的刊物,经费多有困难,但是不受任何方面的津贴,一个小刊物也用不着偌大的巨款。”来人并不死心,接着提出把这笔现金折合股本,作为投资基金。对此,邹韬奋以不符合公司章程为由再度拒绝,并严正相告:“王部长既然这样慷慨,不如替他捐助给仁济堂(当时上海的水灾救济机关——笔者),救救几百万嗷嗷待哺的灾民吧,何奈关心我一人之生活!”来人只得悻悻而退。
没几天,邹韬奋接到匿名信,“警告”他要“小心”。邹韬奋则表示:“我的态度是头可杀,而我的良心主张,我的言论自由,我的编辑主权,是断然不受任何方面任何个人所屈服的。”他在随后出版的《生活》“信箱”栏目上,刊发了署名陈淡泉的《对王保(君)应作进一步的批评》一文,并配有记者亲往王伯群“金屋”实地拍摄的照片5幅。在《编者附言》中,邹韬奋发表言论,将王伯群痛斥一番:“在民穷财尽的中国,一人的衣食住行四种需要中之一种而且一处,已达四五十万圆,而王君信里犹说伯群素尚俭约,虽备员中央数载,自顾实无此多金,我们不知多金果作何解?俭约又作何解?”王伯群“个人的穷奢纵欲,实为国民的罪人”。“在做贼心虚而自已丧尽人格者,诚有以为只须出几个臭钱,便可无人不入其彀中,以为天下都是要钱不要脸的没有骨气的人,但是钱的效用亦有时而穷……”
迫于舆论压力,不久,有监察委员提出弹劾案,至1931年底,王伯群被迫辞职。只是凭借何应钦这座靠山,他才得以保留国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头衔。时人戏称王伯群是“娶了一个美女,造了一幢豪宅,丢了一个官职”。王伯群所建“金屋”,后来也被汪精卫等人占有,由“王公馆”变成了“汪公馆”。
创办生活书店,不接受胡宗南游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进犯沈阳,外敌入侵,国事日蹙。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写道,本周要闻“是全国一致伤心悲痛的国难,记者忍痛执笔记述,盖不自知是血是泪”。《生活》周刊的编辑方针此后相应调整,从“有价值、有趣味的周刊”逐步“成为新闻评述性质的周报”,“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据胡愈之回忆:九一八事变之后,“《生活》周刊逐渐改变了方向,关心和议论起国家民族的大事,使刊物和全国人民反蒋抗日的愿望一致起来,刊物更受到读者的欢迎”。
国难当头,国民党当局却宣称“攘外必先安内”。邹韬奋再次严正声明:“站在中国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对于暴日的武力侵略,除了抵御之外,不能再有第二个主张。”1932年春,蒋介石派胡宗南到上海,约邹韬奋晤谈。“胡宗南极力为蒋介石游说,软硬兼施,试图拉拢韬奋,改变政治立场,逼韬奋表态拥护蒋介石……韬奋坦率地回答胡宗南,只要政府公开抗日,便一定拥护,在政府公开抗日之前,便没有办法拥护”。邹韬奋还强调:“这是民意,违反了这种民意,《生活》周刊便站不住,对于政府也没有什么帮助。”
胡宗南无功而返,前脚刚离开上海,蒋介石又密电发出新指示:在江西、湖北、河南和安徽四省查禁《生活》周刊。此外,蒋介石不惜亲自出面,直接对《生活》周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