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课件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第
三专
题;一、字音辨读
1.踟躇( ) 2.恹恹( )
3.干涸( ) 4.訇然( )
5.人寰( ) 6.狰狞( )
7.伶仃( ) 8.熹微( )
9.夯土( ) 10.攫住( )
11.岌岌( ) 12.怨懑( );;; 四、熟语释义
1.引吭高歌: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2.不能自拔:不能将自己拔出来。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3.刻骨铭心:铭,把文字刻在石头或金属器物上。像镂刻在骨头和心上,形容感受深切,永远不忘。
4.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5.絮絮叨叨:①形容说话啰嗦,唠叨;②形容说话断断续续。
6.大相径庭: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一、走近作者
马步升,1963年生,甘肃合水人,中国现代作家。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以创作小说、散文为主,兼写文艺评论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小说和散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年度最佳作品,散文进入中国最新文学排行榜前五名。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和《天干地支》。另有长篇小说《女人狱》、《北京不是你的家》、《花园中的大王》和小说集《老碗会》,长篇纪实作品《燃烧的太阳旗》、《守望平安》(与他人合著),文化史著作《走西口》、《西北男嫁女现象调查》、《百年甘肃》(与他人合著)。; 二、相关背景
马步升的散文对历史如数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鲜明,加上潇洒的文笔、思辨的气质,历史感、现实感、生命感共同织出马步升散文绵长的意味,绘出了陇东黄土地活的灵魂。散文语言既生动浅显,又富有生活情趣,还带上了那么一些西北汉子的爽气。
三、主旨把握
本文记叙了作者与导师徒步考察长城时的一次“音声奇
遇”,即在绝域、绝地听到了最具原始生命力的“音乐”,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自己追踪和捕捉绝地之音的独特经历和体验,让人们听到了真实的、颇具野性的精神黄钟大吕,触摸到一颗思远追古的执著之心。;四、结构图示
; 1.文中广义上的绝地(即“黄土林”)有哪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自然景观有绝地上沟壑纵横,如同迷宫,又有晚秋朔风。人文景观有悬长城,一系列秦汉边卒的遗迹。
作用有四:渲染环境,突出“绝地”中的“绝”;突出时空的亘远,引发人们思远追古的情怀;突出行走绝地的梦幻感觉与艰难;为下文写不期而遇绝地之音作充分的铺垫。
2.作者为什么说“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 明确:这句话分两部分来理解。前半部分是“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指的是过去。历史上,长城有着军事防御的功能,更是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界限。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阻隔了长城内外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后半部分“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指的就是现在的长城。现在的长城,再也不是文化、民族交流的阻碍了,所以说“它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人们只是习惯性地把它看成是防御工事,看成一个地域的分界点。这是作者在长城面对历史、面对文化的理性思考和认识。;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在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这是作者写的一首家乡人民的生命赞歌。他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展示了在严酷自然条件下顽强求生的西北农民的艰苦而真实生活状态。正是在这块几乎不适于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人们不仅顽强地生活下来,而且创造出辉煌的文化,有哲思,有铜鼎铭文,有秦腔,有花儿,有长城。因为地绝而人心不绝,地荒而人心不荒。对于这样一片文化和土层一样深厚的黄土地,以及顽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作者怎能不震撼,又怎能不赞赏呢?; 1.选材出奇,感悟独特
“绝地之音”非常人常闻之乐,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下特定人物所发之音,考察之行中的巧遇(包括那人和“我”的“咧”)使作者拥有了题材优势,正所谓“人无我有”,本文不仅没有浪费绝佳的题材,而且最大限度地提升它的价值,写出了“独此一家”的感悟,例如:“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