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产多抗中筋小麦鄂麦596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高产多抗中筋小麦鄂麦596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摘要:鄂麦596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阶梯式聚合杂交方法经多年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多抗中筋小麦新品种,在生产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介绍了鄂麦596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应用推广情况和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中筋小麦;鄂麦596;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1;S50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686-03
自2003年郑麦9023作为湖北省小麦区试对照品种以来,连续7年湖北省小麦品种一直难以超过郑麦9023,对湖北小麦育种既是压力,也是动力。鄂麦596(原代号为鄂51196)是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阶梯式聚合杂交方法选育出的高产多抗中筋小麦新品种。2009年7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9005。同年申请农业部品种权保护,申请号6,公告号为CNA005649E。鄂麦596适宜在湖北及其邻省相近生态麦区种植,该品种较好地解决了南方小麦产量、品质、抗性间的矛盾,其综合性状超越目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郑麦9023,其育成推广使湖北小麦实现了全面提档升级,2011~2013年秋播被湖北省农业厅列入湖北省小麦主导品种,成为新一轮湖北小麦升级换代的当家品种。通过将鄂麦596的生产经营权转让给湖北农垦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双方联手形成合力,产学研结合,良种良法集成推广,成效倍显。
1 品种选育过程
1.1 育种目标及品种遗传背景
鄂麦596是根据主攻高产,优化品质,兼顾抗病(逆)的育种目标,采用湖北、河南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作为遗传供体,配制杂交组合“郑麦9023/鄂麦12//丰优7号”,后代采用系谱法辅以HMW-GS标记和沉降值进行品质筛选,结合昆明夏繁、多点异地鉴定快速育成。
鄂麦596是聚合3个亲本优良基因塑造的优势互补重组体,其亲本郑麦9023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选育,湖北省广为种植的主推品种之一,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郑麦9023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矮秆,每公顷有效穗数468.6万,穗粒数27.8粒,千粒重46.4 g,生育期193 d,后期熟相好。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中筋专用小麦品种品质标准,综合抗病性较好,缺点是抗寒性差、穗粒数少。鄂麦12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199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990004),其品质一般,株高较高,在长江中下游适应性好[1]。丰优7号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选育,株高86 cm,株型较紧凑;白粒,穗粒数26粒,千粒重43.7 g,品质达到国家中筋小麦品质标准,条锈病轻,白粉病和赤霉病中等偏轻发生。
1.2 育种过程
2001年4月在武昌以郑麦9023为母本,以自育高产小麦品种鄂麦12为父本配制单交组合,2002年F1代表现穗较大、粒多,植株略偏高,为了增强其丰产性,降低株高,再度与河南品种丰优7号复交,当年赴昆明加代,2003年夏收F2代表现优势强,分离明显,熟相好,即定为重点组合之一。在随后的各世代采用系谱法根据育种目标对产量、抗性和株型定向选择,并用HMW-GS标记和沉降值辅助品质筛选,利用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相结合鉴定多抗性,通过在襄阳和武汉交替种植、异地多点试验鉴定其广适性,加大选择力度,在优系中筛选优良单株。2005年夏收,行号为51196的株系表现穗多且较大,整齐,丰产性好,植株相对较矮,耐肥抗倒,且较抗条锈病,后期转色熟相好而出圃。2005~2007年度参加品比试验,两年平均产量达到6 567.0 kg/hm2,比对照品种郑麦9023增产9.6%,差异极显著。2007~2009年度通过湖北省小麦区试,2009年7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图1),同年申请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公告号CNA005649E。
2 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性状
属于弱春性早熟品种,湖北省区试两年平均生育期194 d。幼苗生长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芽鞘紫色,旗叶中等长,叶色为绿色,叶片数11~12片。茎秆无蜡粉,株高87 cm。株型较紧凑。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穗层整齐,穗长9.1 cm,每穗小穗数21个,着粒密度中等,子粒为白皮,椭圆形。后期转色落黄较好。
2.2 产量
2007~2009年度参加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5 860.2 kg/hm2,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2.0%。其中,2007~2008年度平均产量为6 177.9 kg/hm2,比对照增产4.9%,差异极显著。综合襄阳、随州、荆门、荆州、潜江等地大面积示范结果,大面积示范产量5 400~7 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