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省交汇处。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哪一支,尚无定论。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 227Ⅳ-83侗戏 380Ⅷ-30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384Ⅷ-34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473 Ⅸ-25 侗族萨玛节 887 Ⅷ-104 侗锦织造技艺 976 Ⅸ-16 侗医药 59Ⅱ-28侗族大歌 60Ⅱ-29侗族琵琶歌 玉屏箫笛 制作工艺 传承意义 国际地位 文化标签 玉屏箫笛 制作工艺 传承意义 玉屏箫笛 制作工艺 传承意义 溯源传说 玉屏箫笛 制作工艺 传承意义 三百年前,古时有位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远路云游到玉屏,爱此水秀山青,竹茂林丰,遂停留下来,并与当地一位姓郑的侗族才子结成莫逆之交。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怀,便寄兴丝竹。可是当地佳竹虽多,却无箫管。有一天他从山上采来一根竹子,将它制成箫吹奏起来,引起知交的共鸣。不久道人要远游他乡,便把制作箫的技艺传给了这位姓郑的朋友。从那以后,郑家就开始自制自销箫。从那以后,玉屏便有了箫的生产。 玉屏笛,民间无轶事流传。但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箫业同行述:郑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缠丝,不上漆,只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并依其父所著《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合称平箫玉笛。 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以生长在玉屏县境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为原料,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四个工艺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复杂,且均采用手工制作。从伐竹到制成,箫制作有二十四道工序,调音笛有三十八道工序。最后在箫笛表面刻以诗画,管身的古铜色彩刻上各种图案、诗词更显得古朴典雅 。玉屏箫笛中尤以『龙凤屏箫』最受欢迎,它是雌雄成对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细。吹奏起来雄箫音浑厚洪亮;雌箫又音色圆润含蓄而隽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贵州 编号:Ⅷ-34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代表性传承人 :刘泽松、姚茂禄 1991年,玉屏浮雕和微刻龙凤箫笛新产品,又荣获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设的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质奖。 玉屏箫笛厂是中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定点厂家之一。 玉屏箫笛是贵州的三宝之一,与国酒茅台齐名。 1988年,邓小平的女儿邓琳订做了玉屏龙凤箫笛及牛角手杖作为对其父母的寿礼,深受邓小平同志的喜爱。 1979年以来,玉屏箫笛接连荣获省优、部优、国优十余项奖励,年均一奖。 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 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将玉屏箫笛作为珍品,赠送来访的国际友好艺术表演团体。 1949年后,箫笛制作技艺得到保护。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玉屏箫笛发展的鼎盛时期,产品连年获省、部优称号,最高年产量五十余万支,产值 八十余万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 快,民族乐器 受到很大的冲击, 箫笛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形势严 峻。目前,玉屏箫笛制作技艺面临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境地,箫笛厂连厂长及管理人员在内仅剩七人,城区从事箫笛制作的老艺人也不足十人。如再不对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进行抢救、保护,这项特色手工技艺很快就会在世间绝迹。 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所受影响 主要分类 价值传承 荣誉价值 内容特点 历史发展 侗族大歌 “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