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和社会校外课程资源利用途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品德和社会校外课程资源利用途径

品德和社会校外课程资源利用途径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校外课程资源,体现了本课程的地域性和人文性,是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要适地而行、适时而动、因人而异地利用多种途径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校外天地将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取之不尽的财富。 1 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要适地而行 原封不动地搬他人开发的校外课程资源,就失去了原有的特定环境,不能反映地域特色,也就失去了价值。“学他人法,种自己田”才是明智的选择。 1.1 利用鲜明的人物资源 以青岛平度为例,平度的名人资源丰富,古人如文化名人成公兴、亲民官孙儒卿、状元宰相蔡齐、名御史傅汉臣、翰苑英才李学诗、青年翰林陈肇等;有在经学、历算学、外交、艺术诸领域的精英,如古文经学大师庸谭、天文历算专家徐万且、外事俊才吕让、画坛高士崔子忠等。现代有造福一方百姓的李保成、“鼎喜冷食”郝晓军、桑蚕养殖带头人徐忠军……这些资源在“他们是家乡的骄傲”一课中可精心开发,恰当应用。这些来自生活的资源让学生倍感亲切,感受到原来家乡名人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对这些家乡人的敬佩之情和作为同乡人的自豪之情。 1.2 利用自然景物资源 乡村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在这里,有壮美的山川、辽阔的田野、丰收的果园、品种繁多的植物、远离尘嚣的小鸟、变化明显的四季……一花一草,一山一景,每一片乡土都是教育产生火花的优质资源!正是自然、天然的素材,提供了开展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师努力的方向,就是因陋就简,就菜吃面。在课堂中,更要带领学生到更广阔的大自然中,在最自然的天地中去体验、交流和感受,从而弥补因设备条件的不足而造成的教学缺失。 1.3 利用当地民俗资源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在四年级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内容,不妨以节日为载体丰富风俗文化,通过对民俗文化现象如风俗艺术及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底蕴。民俗文化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受到民族人文情感的熏染。如“家乡的习俗”,利用假期长,文化活动丰富的优势,对当地春节的民风民俗及文化活动进行调查研究、交流。大家在交流时,“磕头”“摆贡”“烧纸钱”等平时城里孩子不曾接触过的活动均走进了课堂。如此,让学生在活动中浸润于人文的真情中,从而使他们的人文情感持续地提升,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以及对本地区文化产生认同感、自豪感。 1.4 利用本地特产资源 乡土课程资源是校外教育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乡土课程资源在校外教育中的适切和有效,有助于现代教育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1]。以青岛平度为例,大泽山镇的葡萄、马家沟的芹菜、云山的大樱桃、明村的西瓜、古砚的三辣、中庄的小枣、郭庄的无公害鸡蛋、大田的苹果、崔家集的养殖……教师可以充分开发特产资源。在“发展中的家乡”中,带学生到葡萄园参观考察;研究马家沟芹菜的历史及种植程序;带领学生研究大棚西瓜、大田西瓜的种植特点;开展对蔬菜种植情况的调查;开展环保课题的研究;参观当地种养殖专业户等。通过对这些乡土内容的学习,感受到家乡的物产丰富,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扩充了学生知识面,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乡情教育。 这样的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体现出时效性、生活性、趣味性。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把道德体验上升到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2 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要适时而动 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要做的是将社会发展、人们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反映在教材中,落实到课程里。 2.1 添加最新鲜的社会信息 课本作为教材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这就需要师生共同添加新资料,学生有感可发。如果教师能适当引用最新资料,就会激发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如“和平卫士”一课,介绍解放军战士在和平时期的贡献时,可以添加以下新信息: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中,战士冒着余震频频、山体滑坡的危险,于大雨中直入灾区,与灾难展开了搏斗。战士们奋力凿开废墟,数不清的双手托举起生命;他们废寝忘食与时间争夺生命;他们舍己救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创造生命的奇迹,为救出他人而不怕牺牲……他们的身影在历史中定格,在民众的心中高耸,汇聚成一组舍生忘死、不屈不挠、友爱互助的中华民族人民英雄群像…… 通过这样的补充,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另一方面让学生看到了人民解放军在和平时期的巨大贡献,感受人民与和平卫士之间的真情大爱。 2.2 抓住最适宜的教学时机 教师应适当地调整个别教学内容。如“秋天的果实”一课,按计划进度在10月下旬才能上,而10月初,玉米、大豆、苹果等收获完毕,相差近20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