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和防治对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和防治对策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和防治对策   摘要 介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在防治措施上提出了选用“三稻”良种、采取“三不”措施、选择“三适”的栽培密度、合理施用“三肥”、科学管好“三水”、补救措施喷好“三药”等内容。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136-02 2013年9月10日,对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张祠村调查发现,该村种粮大户李世保种植的113.33 hm2水稻中,有2%的稻蔸和1.92%的稻株被“云雾笼罩”(田间只见零星症状)。水稻植株被“云雾笼罩”,即出现的云纹形斑块为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的发病症状。水稻纹枯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1-5]。其病原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6-10]。纹枯病在南方稻区危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下面就其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大田防治建议。 1 发病特点 1.1 “三强”[1] 1.1.1 菌量优势强。据有关资料介绍,前茬水稻发生纹枯病的稻田,收割后残留在田间的菌核数量,一般田块在150万粒/hm2以上,菌核量大的田块达到1 200万粒/hm2,少数田块高达1 500万粒/hm2以上。 1.1.2 菌核生活力强。据相关资料介绍,在种植各种不同冬作物的稻田中,其越冬的菌核在土表下9.99~26.64 cm的存活率为88%左右,在土表的存活率能够达到96%以上,远高于种植冬作物的稻田。 1.1.3 应变能力强。在初春灌水耕耙后的稻田里,其越冬的菌核即可发挥“飘浮”的特殊本领,飘浮于水面;在插秧后的稻田里,菌核即可发挥“附着”的特殊本领,附着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随着稻株分蘖数的增加,病菌即可扩繁,致使病菌数量迅速增加;浮沉在水中的菌核,遇中温高湿条件,萌发长出的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侵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再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稻株[7-10]。为了不被及早发现病菌侵略稻株的目的,其在暴露目标之前,即可发挥“潜伏”的特殊本领,在稻株组织内潜育1~5 d;为了避开风吹,病菌还可发挥“飘流”的特殊本领,向下风的田角飘流。 1.2 “五多”[2] 1.2.1 多颜色菌源。致病的菌丝融合群是AG-1、AG-4、AG-Bb(双核线核菌),其中AG-1占95%以上。AG-1、AG-4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根”所需时间较快,而AG-Bb较慢。在PDA上,23 ℃下,AG-1、AG-4、AG-Bb的菌落分别呈浅褐至深褐色、浅灰褐色、灰褐色,其菌核分别呈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较扁平的不规则形、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其菌核形成时间分别为3、3~4、3~4 d;此外,AG-1的菌核较紧密;AG-4的菌核疏松,相互聚集;AG-Bb的菌核大小较一致。 1.2.2 多场所越冬。病菌的越冬形式主要有菌核、菌丝,越冬场所有土壤、病稻草、杂草残体以及其他寄主作物。 1.2.3 多次数循环侵染。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为初侵染源。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浪渣、浮屑混杂漂浮在水面上,通过粘附稻株上进行侵染,并形成病斑[6-7]。邻近稻株由于接触病斑上的病菌而被侵染,从而导致病害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5-9]。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主要横向蔓延,抽穗后主要沿着稻株表面向上蔓延,导致叶鞘、叶片受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7,8-9]。晚稻田间的菌核是第2年早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1.2.4 多途径传病。病菌主要以菌核、菌丝体的形式越冬。翌春后,在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水稻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即可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再次侵染邻近植株[3-5]。水稻拔节期,病情加重,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的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5-9]。 1.2.5 多部位感病[3]。常表现在叶片、叶鞘、穗颈、茎秆感病。叶片感病时,病斑呈云纹状,边缘变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6-7]。茎秆感病的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断。穗颈感病时,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即使抽穗,其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6-8]。叶鞘感病时,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