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独奏乐——管子与唢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独奏乐——管子与唢课件

独奏乐——管子与唢呐 唢 呐 ㈠唢呐的发展史 1、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2、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3、清代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㈡唢呐的形制、演奏技巧 形制:唢呐主要由双簧的哨子、杆子和铜碗三部分组成。形制有大、中、小三种,分高音唢呐(海笛)、中音唢呐和低音唢呐。唢呐的音域为两个八度。 演奏技巧:唢呐的音色高亢、明亮,富有热烈奔放色彩。唢呐的演奏技巧分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两类,两者常结合运用。主要有弹音、花舌、萧音、滑音、打音、垫音、嗓音、气烘音等。 唢呐在民间主要用于婚丧礼仪,常为歌曲和戏曲伴奏,故唢呐独奏曲多源自吹打乐、戏曲曲牌。 ㈢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民间唢呐演奏家主要有袁子文、魏永堂、任起瑞、赵春亭、任同祥等。 著名唢呐乐曲有:《将军令》、《平沙落雁》、《小开门》、《百鸟朝凤》、《一枝花》、《大合套》等。 民间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象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但它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有些鸟说:“这有什么意思呀?这不是财迷精,大傻瓜吗?”可别小看了这种贮藏食物的行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发挥大用处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觅不到食物,都饿得头昏眼花,快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渡难关。   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作品赏析 ㈠《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原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优秀民间鼓吹乐曲,任同祥改编。乐曲为循环体结构,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和固定曲调伴奏下的百鸟和鸣之声的两段为基础,作循环变奏,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交融的天人合一的传统至高境界。  {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 管 子 乐器管子一种双簧吹管乐器,历史非常悠久。管子起源于古代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在中国古代它曾称管子为"筚篥"或"芦管"。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管子已经成为中国新疆一带通用的乐器,后来,管子传入中原,经过变化发展,它的演奏技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在,管子广泛地流行于中国民间,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 ㈠管子的发展史  管子,古称筚篥、笳管。古代曾有一种称为“管”的吹奏乐器。现代管子原为古龟兹乐器,西汉时期流行于新疆库车一带,大约公元四世纪传入内地。 1、北魏以来开凿的云岗石窟中有吹管形象。 2、隋开皇初年(581年左右)在宫廷乐队中使用. 3、隋唐九、十部乐中应用颇广,有大筚篥、小筚篥、双筚篥、桃皮筚篥等形制。 4、管子在宋代教坊大乐中自成一部,有头管之称。早期管为竹制。 5、《元史·礼乐志》:“燕乐之器,头管制,以竹为管,卷芦叶为首,七窍”。 6、至明代,管身改用木制,木制管的音色更为淳厚。明清两代,管子广泛流行于民间。 ㈡管子的形制与演奏技巧 1、形制 管子分单管和双管。双管由两只同调管子开置而成,其管身较细,音色比单管柔和。管子的管身由坚木制成,开八孔或九孔,上端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