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初中生心理辅导活动课—生命教育─Love yourself, Love your life.doc

台湾初中生心理辅导活动课—生命教育─Love yourself, Love your life.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初中生心理辅导活动课—生命教育─Love yourself, Love your life

生命教育─Love yourself, Love your life!! 方案名称:生命教育─Love yourself, Love your life!! 原设计者:彰化师范大学辅谘系90级乙班萧玉伶 方案名称:生命教育─Love yourself, Love your life!! 设计者:辅导与谘商学系90级乙班 8611050萧玉伶 方案总目标: 协助学生检视自己的生命历程。 辅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命,体会及处理失落情绪。 辅导学生认识自我,并且能自我肯定。 适用对象:国中二年级上学期,一班三十人。 理论基础: 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目的何在?人的价值与功能为何?人为什么要活着?生与死有何差别?……等一连串对人生的疑问困惑是自人有人类以来及长期存在着。存在主义论者认为人生并非空无,相反的,人生存有(being)就是最大的意义所在。存在主义并认为人生有六大命题: ◎自我有觉察的能力:人可以自省和做决定,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觉察的能力,越能觉察自己,越能增加自由之相对责任。 ◎自由与责任并存:人生是自由的,但并不是逃避或为所欲为,自由与责任相随。 ◎独特性与群集性并有:人生的存有就是独一无二的独特性,但人在保有自己的独特性时,能需与他人及自然界来往。 ◎意义之追求:人生有寻求人生意义与目的的自然倾向,同时我们也在寻求个人的完整性。不过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人本身,而存在追求过程中,是个人发展与创造出来的。 ◎焦虑是人生的一部份:只要是人就不可避免焦虑,但它可以刺激成长,也是体验和重建人生的信号,所以我们要面对、忍受和接纳焦虑。 ◎死亡与不存在的觉察:人有生即有死,死亡是不能避免的。也因为人会死亡、不存在,人生才有价值,所以积极面对死亡,会使人生变得丰富,体验人生的有限,就是人生意义的所在。(黄德祥,民73) 由这样的观点来看,人生并无固定模式与答案,人生是一种历 程,所以要去觉察、去尝试、去体验,毕竟人生是有限的。 中国文化上讳死,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都很忌讳谈到死亡的 部份,自然在处理面对生命失去的方式便可能是压抑自己的情绪。近来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夺走了两千多人的生命,受伤、财产失去的人更是不记其数,虽然本校不在灾区内,但希望也能培养学生面对并处理自己的失落情绪。 生、老、病、死乃人生不可避免的现象,积极面对死亡,才不至于使人深陷面对死亡的恐惧与迷思─人性上只想拥有不愿失去。如同Adler「自卑与超越」的观念一般,适度的自卑可刺激人努力向上,生命有限性的压力,亦可刺激我们创造存在的意义。 2、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青少年人格发展 青年期的一个中心问题便是「我是谁?」、「我该往何处去?」。这也是未来生活的主题之一─对认定的需求,使我们有别于其它个体。「我是谁?」这个问题始于 婴儿期,婴儿首次发现自己是与母亲分开的个体。当儿童开始认识自我的界限,抛开自我中心式的思考方式,由同伴的反应中评断自己的行为和价值时,便是在寻求 这个问题的答案。 Erikson认为青少年正处于「认定危机」,此时期必须解决认定与认定混淆的冲突,将来才能成为独特的成年人。藉由一连串的探索与尝试,青少年选择自己 所忠于的价值观和人,而不单是接收父母那套想法,形成自我认定。所谓稳定的自我认定是一种感觉,它涵盖对过去的延续、了解现在的意义及知道未来的方向 (Cote Levine , 1983)。 Buhler 将人生划分为四阶段,其中青少年阶段着重于扩充对活动的参与,以试探及发展生活目标发展(Reker , 1984);意义治疗大师Frankl(1986)认为青春期的青少年最易受到生命意义问题的冲击,认为个人的生命意义是有待发现,而非被创 造;Meier Edwards (1974)也曾做过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发展任务应该也包括对生命意义及目标的试探与追寻(宋秋蓉,民81)。 ◎死亡概念的发展 张淑美(民82)研究国内国中生死亡概念的发展其研究发现如下: a、国中生大约在学前阶段即了解死亡,5至9岁后对死亡的了解更趋明确。 b、国中生对死亡的生物性层面之了解颇为成熟,国中一年级以后至国中二年级(约13岁2个月)开始达到完全成熟的了解。 c、国中生对死亡的不可逆性与无机能性的了解,多能以较复杂的、深化的方式解释死亡,而且颇有灵魂轮回、死后世界的观念,对其死亡态度有正面及负面的影响。 d、国中生均能了解死亡的原因性,有内在的机能因素或外力因素。 e、国中生均相当赞成学校课程中实施「死亡教育」,对死亡教育的需求度及接受度均高。 综合国中生之人格发展及死亡概念的认知发展,国中生需此情意教育,以协助其自我发展。 3、促成学生顺利发展的策略: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主要在辅导学生体验与建构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而在这样的过程中,辅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尊与自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