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分析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献综述.doc

电分析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献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分析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电分析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 要 本文综述了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及其相关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电分析化学 生命科学 应用 进展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Advances in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for Life Science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application and advances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for life science are reviewed.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re forecasted. KEYWORDS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life science application advances 一.前言 近年来,电分析化学在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呈蓬勃向上的趋势。在方法上,追求超高灵敏度和超高选择性的倾向导致由宏观向介观到微观尺度迈进,出现了不少新型的电极体系;在技术上,随着表面科学,纳米技术和物理谱学等的兴起,利用交叉学科方法将声,光,电,磁等功能有机地结合到电化学界面,从而达到实时,现场和活体监测的目的以及分子和原子水平;在应用上,侧重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有关问题的研究,并且在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微加工技术,微流控技术,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之下,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的应用研究中孕育着许多重大突破,并由此将电分析化学引入一个崭新的境界(1)。 在生命科学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物学、环境监测与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中,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及其相关技术显示出其优越之处。电化学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其仪器易于微型化和自动化,造价低,不需要特殊的辅助设备和额外的维持费用,特别适合于在位富集和测定;而且电极可以遥控,可以加工成不同的形状和尺寸来满足不同的要求,还可以用众多的(生物)化学试剂进行修饰以提高电极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适应在复杂基质中的分析要求。 二。.电位法 电位型手性传感器是极富挑战和诱人的一个研究目标,Parker等将具有光学活性的α-环糊精辛基化后作为离子载体固定在PVC膜上,研制成电位型手性传感器,成功地对血清中麻黄碱旋光异构体的旋光度进行了测定。Hassan等研制的电位型底物(硝基儿茶酚硫酸盐)传感器对丙烯硫酸酯酶(几种癌症的生化鉴定指标)活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底物水解的起始速率与酶活度(0.2~2.4U/ml)呈线性关系。采用新合成的离子载体研制的离子选择电极显著提高了对血液中K+、Na+、Ca2+、Mg2+电解质测定的选择性。在改善电极表面抗污染能力,延长电极寿命,加快电子转移速率和提高电极选择性方面,应用导电聚合物、聚氨基甲酸乙酯等高技术有机高分子材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2)。 电位型传感器的发展方向是研制微电极(电极直径0.2-10微米)和纳米电极(电极直径0.5-10nm)。其目的是用于测定活体单细胞和细胞组织中各种离子或分子的活度或浓度(3),以获取细胞的实时动态信息。微,纳米电极还可用在液/液(L/L)界面的研究,将微米,纳米级L/L界面支撑在微米,纳米管上形成微米,纳米级电极可研究离子在L/L界面的快速转移动力学。与微电极和纳米电极研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技术是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它是基于测量超微电极探针(针尖)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法拉第电流,后者因基质(导体或绝缘体)存在而受扰动(电流被放大或缩小)。根据这种被 扰动的电流可获得表面拓扑图象,以及基质表面上或在电极针尖和基质间的溶液中所发生反应的信息。SECM的分辨率依所使用的超微电极的尺寸而定(1)。它能够以较高的分辨率(2~3μm)对局部离子浓度进行成象,测定微电极和纳米电极表面扩散层中的离子浓度,因而能够用于生物体系中局部电活性物浓度的测定(4)。 伏安法和电流法 电位溶出分析(PSA)早在17世纪后期就已经提出,近代由计算机实现的快速控制和数据记录处理使这一技术成功地用于常规分析。由于在PSA中不需要除去O2,而且不受某些表面活性物的影响,所以比阳极溶出伏安法优越。PSA仪器的发展方向是分析生理体液中的痕量金属离子,如近来研制的便携式血液铅、铜测定仪等适用于野外分散的有毒金属离子测定仪器。 海洛夫斯基及其后续者对滴汞电极研究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现代电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进一步发展,目前,悬汞电极(HMDE)和汞膜电极(MFE)可以使常规痕量金属的检测限达到纳摩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