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银行岗位培训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子银行岗位培训资料

第一篇 电子银行业务概念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3月1日施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的有关定义,电子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银行业务(以下简称网上银行业务),利用电话等声讯设备和电信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以下简称电话银行业务),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以下简称手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利用电子服务设备和网络,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银行业务。本教材中所指的电子银行业务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金融服务、重要客户服务系统等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今天,电子银行业务能够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扩大金融企业的销售收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创新银行的业务和管理,提升银行的竞争能力,代表着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未来。 第一章 电子银行产生与发展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过三十年,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国内外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和竞争的热点,是近年来银行界共同着力研究和拓展的新领域。电子银行业务的产生和发展,是以金融电子化和网络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先决条件的,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银行业的选择和要求。 第一节 金融电子化 一、银行电子化 银行电子化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彻底改变银行业传统的作业方式,实现银行业务处理自动化、银行服务电子化、银行管理信息化和银行决策科学化,为国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活动。传统银行业务是以人工操作为主要特征。在银行电子化的初级阶段—银行结算自动化阶段仅仅实现了商业银行前台、中台和后台三个业务处理环节中的“中台”电子化,但前台和后台业务还需要纸质凭证进行处理,这种业务处理模式距离银行业务全过程电子化还有较大差距。随着银行电子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网上银行的诞生,客户可以只凭借账号和密码两个要素,通过网络直接发送电子指令,而银行无须人工干预即可完成业务的实时处理,实现了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电子化和自动化,从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银行。因此,银行电子化是电子银行产生的业务基础,使电子银行业务的实现成为可能。 二、电子货币的产生 货币本质上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同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具有直接的交换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货币的表现形式按顺序先后经历了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纸质货币和电子货币四种形态。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产品和预算支付机制。所谓“储值”产品,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而“预算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和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电子货币是高度发展的现代商品经济要求资金加快流动的产物。 作为一种货币形态,电子货币集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比现金更简便、安全、快捷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电子货币开始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进入普及应用阶段。随后,电子金融结算网络(如信用卡POS结算网络、国际上的SWIFT和CHIPS资金支付结算网络)的出现,为电子货币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支撑。电子货币以银行专有计算机网络和公用信息网为基础,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系统,并通过开放的网络,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货币流通和支付结算,有效地解决了电子银行业务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货币流通和结算问题,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奠定了应用基础。 第二节 网络经济发展 信息网络技术与金融全球化的高度结合,使金融服务业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直接促进了电子银行业务的蓬勃发展,至此银行业进入了一个以着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重新获取竞争优势的新阶段。 一、国际互联网的产生 20世纪中叶,国际互联网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的前身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所计划局(ARPA)作为军用实验网络而建立的,名字为ARPANET,初期只有四台主机,其设计目标是当网络中的一部分因战争原因遭到破坏时,其部分仍能正常运行。80年代初期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TCP/IP协议并投入使用。1986年在美国国会科学基金会(NSF)的支持下,用高速通信线路把分布在各地的一些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并向全社会开放。1995年,NSF宣布将国际互联网移交给3家私营公司,从而完成了国际互联网的商业化,从此,国际互联网飞速发展。截至2007年11月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2.62亿,中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由于因特网逐渐成为全球通信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