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清代的《仪礼》文献及其特点
[摘要]清代是《仪礼》学研究的高峰期,《仪礼》文献数量繁富,占整个古代《仪礼》学文献总数的45%。清代《仪礼》学文献研究独具特色:一、践履《礼》学思想,适应朴学思潮;二、自上而下对《仪礼》学研究的重视;三、《仪礼》学研究成果超轶前代。
[关键词]清代 《仪礼》 文献
[分类号]G256
在古代,由于《仪礼》本身重视繁琐礼仪,并文义古奥、难以卒读,人们对其重视不够。至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取消《仪礼》之房、不立学官以后,《仪礼》学研究一度滞后。这种情况一度持续到清代,随着朴学思潮的兴起而大有改观。
清代是《仪礼》学研究的高峰期,不仅涌现出一大批《仪礼》学研究队伍,而且拥有数量可观的《仪礼》学研究文献。据王锷统计,有清一代《仪礼》学研究有专著传世的有177人,专著225部,占整个古代《仪礼》学研究总数的45%,此还不包括清人文集中研究《仪礼》的单篇论文(本文主要以清代《仪礼》学专著作为研究对象),可见清代《仪礼》学研究之辉煌,成就之斐然。在如此空前繁荣的背景下,清代《仪礼》文献研究也独具特色。
1 践履礼学思想、适应朴学思潮
清代《仪礼》文献研究始终与朴学思潮息息相关,总是伴随着朴学思潮的变化而变化。另外,随着朴学思潮的发展,清人也善于总结礼学思想,在礼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仪礼》文献研究。因此,践履《仪礼》学思想,适应朴学思潮,使清代《仪礼》文献研究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1.1 汉宋兼采的清初
清初学者在顾炎武、黄宗羲等一批明末遗老的感召下,针对宋明空疏的心性之学,掀起了一股回归原始儒学的思潮。“在清初回归原始儒学思潮中,一个令人注目的思想现象,便是学界舍弃了由官方支持的程朱理学,而置身于对传统经学的重新审视与体认”,这种审视与体认的结果,便是对汉代经学格外予以重视。“随着清初经学研究的日趋汉学化,清初经世学风也逐渐转向文献考证,从而形成了以实证方法治经的朴实学风。由经学的尊汉黜宋而引发的经典考辨运动,也必然导致清初学术领域研究方法的转向,即由浮诞改为质朴。”在这种朴实学风的引领下,一批学者开始专攻儒家经典,就连北宋以来少有人问津的《仪礼》之学,也开始有人涉足了。
首先对《仪礼》进行研究的是一批明末诸生,如沈昀、吴名溢、许裔、张凤翔、顾炎武、张尔岐等人,其中以张尔岐成就最大。顾炎武虽无《仪礼》研究之专书,但其于清初《仪礼》校勘之功不可忽视。“清人校勘《仪礼》,以顾炎武为嚆矢,肇端于顾氏以唐开成石经校明北监本十三经”,“顾炎武为石经之功臣,亦为《仪礼》之功臣。清人校《仪礼》,于起步时即能高出前人一筹,皆因顾氏睿识。”张尔歧《仪礼》学有《仪礼郑注句读》17卷、《仪礼丧服经传并记》1卷、《仪礼监本正误》1卷、《仪礼唐石经正误》1卷、《仪礼考注订误》1卷等。张氏《仪礼郑注句读》一书全录《仪礼》郑注,摘取贾疏而以己意断之,并为之句读,考辨详博,被誉为开清代《仪礼》研究之先河。《四库全书总目》对该书评价较高,认为“尔岐兹编,于学者可谓有功矣”,不失为公允之论。
稍后的姚际恒有《仪礼通论》17卷。由于该书于其生前未及刊行,故其对清代的《仪礼》学研究影响不大,学界也公认其早已佚失。后由陈祖武先生发现其抄本并加以点校出版,始为学界重视。陈先生认为:“姚氏治《仪礼》,受敖继公、郝敬旧著影响甚深。由于从宋学营垒出,故而际恒于敖、郝二家书极意推崇。”陈先生所言至确。
此外,毛奇龄有《仪礼疑义》2卷、《昏礼辨正》1卷、《丧礼吾说篇》10卷、《三年服制考》1卷。其《丧礼吾说篇》凡32篇,书前有目录及丧礼吾说篇标记,大抵以子夏《丧服传》乃战国以后人伪作,故逐条改之,务反其说,好立异说。徐乾学《读礼通考》120卷,该书是徐氏积十余年,三易其稿而成。其仿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之例,兼采众说,于《仪礼》之丧服、士丧、既夕、士虞及大小戴《记》中有关丧礼,剖析其义,足称详洽。李光坡《仪礼述注》一书,采用疏注体的形式,遵照贾疏的体例特点及句、注安排情况,进行编撰。《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云:“光坡此编,虽瑕瑜互见,然疏解简明,使学者不患于难读,亦足为说《礼》之初津矣。”可谓一语中的。
林存阳在总结清初《三礼》学的历史特征时说:“……在方法上注重求实,不尚空谈,趋向于‘超越汉宋’或‘汉宋兼采’,基本不持门户之见;……清初三礼学的这些特征,亦即其历史意义所在,也是其得以在清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所在。”林氏概括近是。作为《三礼》之一的《仪礼》学,在清初的历史特征就是如此。
1.2 汉学独尊的乾嘉
章太炎《清儒》一文认为清代学术“其成学著系统者,自乾隆朝始”。而萌发于清初的朴学思潮至乾嘉时期也达极盛,它主盟学坛达百年之久。有学者称:“朴学的‘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电子排版和印刷标准语言—PostScript.pdf
- 高RAP掺量厂拌温再生SMA-16混合料耐久性试验研究-论文.pdf
- 高比例RAP掺量热再生SMA混合料新旧料融合性及工厂化生产参数研究-论文.pdf
- 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漂移内涵阐释、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论文.pdf
- 高建筑对周围建筑雷击保护距离的模拟-论文.pdf
- 高丽时期汉诗兴隆之中国文化与文学影响因素探源-论文.pdf
- 高校大类招生中的专业分流实践及启示-论文.pdf
- 高校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运动智能量表信效度分析-论文.pdf
- 高校开设拓展训练类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对福建省高校的调研-论文.pdf
- 高校图书馆员2.0组织支持感和情绪管理研究-论文.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