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张敦仁刻《仪礼注疏》格式之由来
主持人语:
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的核心是礼学与易学。梁朝皇侃曾经说过:“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此辑3篇礼学论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论文,另有1篇易学论文,皆言之有物,有感而发,探讨了礼学、易学中的某些问题。
(陈戍国教授、兰甲云教授)
[摘 要]清嘉庆张敦仁刻《仪礼注疏》被公认为《仪礼》经注疏合刊本系统中的最善之本。该书实为顾千里取宋刻《仪礼经注》及宋刻《仪礼疏》重编而成,与此前同类刻本相比,其材料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张本《仪礼注疏》的格式大体同于明陈凤梧刻本,但其行款?S据元刻十行本设定,其书名则在复古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分析张本格式的由来,有助于推考其成书经过及其与阮刻注疏的深层联系,同时也反映了顾千里强调疏文在合刊本中之地位的礼学史观。
[关键词]《仪礼注疏》;顾千里;经学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7)03―0039―05
Abstract:YiLiZhuShu published by Zhang Dunren in Qing Dynasty JiaQing period is the best one in YiLiZhuShu edition system.Actually,its author is Gu Qianli who used two Song Dynasty editions to compile it.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nge comparing to other similar editions.Zhang editions format is mostly like Chen Fengwus edition,but Gu set its word count by the reference to the ten line edition,and its title has some innovations,too.After analysing the source of Zhang editions format,we could get a much deeper insight about its forming process and it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Ruan edition.At the same time,it reflected Gus ritual academic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bout YiLiShus important status.
Keywords:YiLiZhuShu;Gu Qianli;Confucian classics
在《仪礼》经注疏合刊本的版本系统中,清嘉庆张敦仁刻本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究其文献价值,最突出者约有两端:(1)此前合刊本之分卷皆遵循经注本的结构,“散疏入注,而注之分卷,遂为疏之分卷”[1](P3),张本打破此惯例,改以单疏本卷次为准绳,分五十卷。(2)此前合刊本无不辗转衍生自明嘉靖陈凤梧刻本,而陈本之经注实根据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杨复《仪礼图》、敖继公《仪礼集说》等书摘录汇纂而成,[2]张本则首次将宋严州刻经注单行本与宋景德刻单疏本作为合刊基础,就其文献来源而言,相对于旧本可谓彻底重建。此两端经张敦仁《重刻仪礼注疏序》明白揭出,世已习知,但其编刊格式渊源何自,尚未见专门研究者。考论张本格式之来历,不仅有助于发现编者心曲,也是探明其成书过程的必经之路,今试作探讨,以就正于方家(按张本虽系张敦仁出资刊行,实由顾千里任编校之责,故本文多举千里之名,望读者谅之)。
刊行于清嘉庆以前的《仪礼注疏》目前所知共有七种版本,分别为明嘉靖陈凤梧刻本、明嘉靖汪文盛刻本、明嘉靖应??刻本、明嘉靖李元阳刻本、明万历北监本、明崇祯毛氏汲古阁本与清乾隆武英殿本。虽然后六种均以陈凤梧本为祖本,但在不断翻刻的过程中,其行款也在逐渐变化。陈凤梧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单边,大黑口,双鱼尾;汪文盛本系覆刻自?凤梧本,故二者行款格式全同;应??本始改为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李元阳本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北监本同李本;汲古阁本为左右双边,其余与北监本相同;殿本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约而言之,陈凤梧本、汪文盛本是《仪礼注疏》的最初形态,应??本是从十行本变为九行本的过渡环节,李元阳本则代表着九行本面目的正式确立,后之北监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电子排版和印刷标准语言—PostScript.pdf
- 高RAP掺量厂拌温再生SMA-16混合料耐久性试验研究-论文.pdf
- 高比例RAP掺量热再生SMA混合料新旧料融合性及工厂化生产参数研究-论文.pdf
- 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漂移内涵阐释、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论文.pdf
- 高建筑对周围建筑雷击保护距离的模拟-论文.pdf
- 高丽时期汉诗兴隆之中国文化与文学影响因素探源-论文.pdf
- 高校大类招生中的专业分流实践及启示-论文.pdf
- 高校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运动智能量表信效度分析-论文.pdf
- 高校开设拓展训练类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对福建省高校的调研-论文.pdf
- 高校图书馆员2.0组织支持感和情绪管理研究-论文.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