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榕树作为审美客体的内涵流变及其文化意义
第 1期 阅江 学 刊 No. 1
2016年2月 Yuejiang AcademicJournal Feb. 2016
·审美文化研究(植物审美专辑)·
论榕树作为审美客体的内涵流变及其文化意义
潘婷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摘要: 榕树是中国南方极为常见的树木,亦是闽粤文化的象征和载体,关于榕树的文字记载
却迟至三国才出现,进入文学史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更是从唐代才开始。 早期对榕树的描写
多着眼于其独特的外形,体现出北方诗人好奇的态度,之后,文学作品中榕树的审美意蕴不断
扩展,成为文人抒发各种情感的载体。 宋代李纲《榕木赋》、薛季宣《大榕赋》、明代黄道周《榕
颂》中,榕树已经与儒道文化联系在一起,被赋予比德的内涵。 榕树在文学史上的被认识与被
接受,意味着中原文化对闽粤文化的认同和南人文化自信心的提升。
关键词: 榕树;闽粤文化;审美客体;比德
中图分类号: G07;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分类号: 1674⁃7089(2016)01⁃0135⁃07
作者简介: 潘婷婷,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在中国文学史上,花木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意象群体。 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无论是猗猗绿竹还是
灼灼桃花,它们的风姿都因诗人的妙笔而流传千古,因此,孔子论《诗》曰:“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同样,《楚辞》所开创的香草美人传统也使得芙蓉、薜荔、橘、桂等南方花木广为人知。 此后,历代文人墨
客的诗词歌赋中始终松柏长青,兰桂齐芳,构成了文学史上最动人的图景之一。 尤其是以梅兰竹菊为代
表的多种花木,更被赋予了独特的美学内涵,寄寓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从而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
化符号。
然而,在为数甚蕃的水陆草木中,作为南方极为常见并独具特色的树种,榕树却迟迟没有进入文人
的视野。 与诗人笔下熠熠生辉的松柏兰菊相比,榕树一直缺席于秦汉典籍,直到中唐才零星地出现在诗
人笔下。 而在宋明文集中,榕树的身影则越来越常见,甚至成为文人讴歌的对象。 从唐诗的偶然题写到
宋明诗赋的热情颂扬,榕树作为审美观照的客体,在文学史上有一个逐渐被认识和接受的过程,这同时
也是闽粤文化被中原认同和南人文化自信逐渐提升的过程。
一、闽粤地域的文化符号:榕阴归梦
①
榕树,桑科榕属,大乔木,产于台湾、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北、贵州、云南。 其树形特异,成年榕
树常有从树枝上向下生长的垂挂“气根”,落地入土后成为“支柱根”,柱、根相连,柱、枝相托,形成独木
① 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23(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第 112页。
135
阅江学刊: 2016 年 第 1期
成林的奇特景观。
榕树属于典型的南方树种,尤其在闽粤一带广为种植。 晚唐时,榕树就已经见证了福州城的繁华:
①
“安泰桥,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荫榕叶中出”。 其大量栽
培则始于北宋,据方志记载:“治平四年,张郎中伯玉令通衢遍户浚沟六尺,外植榕为樾。 岁莫不凋,煕宁
②
以来,绿阴满城,行者自不张盖……政和二年,林瑶与众砌永安门。 州产榕木,河堤官廨多植之。” 程师
孟有诗赞植榕太守张伯玉云:“三楼相望枕城隅,临去犹栽木万株。 试问国人来往处,不知曾忆使君
③
无?” 福州从此与榕树结下不解之缘,福州也因此被称为“榕城”。
除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